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宁波新论

燕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07/15 02:40稿源:宁波日报

  燕妮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高度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意识的各类国际化人才,是向高校提出的重要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态势迅猛,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保证人才成长的正确方向,推进立德树人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落实见效。

  一、尚德启智,迈开“走得出”第一步

  目前高校中开设的专业课、外语课和思政课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要做好教学顶层设计,不可偏废。专业课和外语课要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提升外语能力通过等级考试助力,拿到出国深造的门票,迈出“走得出”重要一步;而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思政课程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深化民族文化认同、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要统筹好课程设置顺序,将思政课程合理分配,尤其保证学生在出国前安排思政课程进行强化,为学生绷紧思政教育的弦,实现尚德启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效果。

  二、仰取俯拾,增强“学得到”新本领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切换,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往往存在缺乏正确学习观、难以有效学到知识技能等困境。在具备“走得出”的专业和语言功底基础上,更加考验的是学生面对差异和困难的意志品质。在国内教育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可结合本地特色,将“四知”宁波精神、“宁波帮”精神等思政元素合理嵌入课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达到思想“打湿—浸润—升华”的效果,完成国际化培养中的衔接转换。

  三、铸魂育人,助力“抵得住”诸考验

  面对境外纷杂的言论和思潮,学生易出现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难以抵制不良诱惑等问题。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家长的协同合作,构建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体系。专任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培养学生核心专业知识、外语技能等“硬能力”和国际化视野、领导能力、创新精神等“软能力”的同时,强调理想信念、心理健康、道德法制等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系统化打好思政教育基础。辅导员等行政教师要延伸强化专任教师的课堂思政教育效果,做好学生思想引领与实时跟进工作,并且配合做好家校联系,搭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连接纽带。家长需树立德智并重思想,关注孩子的思想动向与问题,及时引导与纠正;并积极与教师沟通,学校与家庭形成思政教育两个阵地的合力,延伸思政教育链条,助力学生“抵得住”各种考验。

  四、培根润心,引导“回得来”强意愿

  当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学成归国意愿低、人才流失多等突出问题。对此,高校可遴选师德优良、责任心强的导师对接学生,建立导师制下沉全程育人责任机制。鉴于国内外的时空制约,需拓展导师与学生交流渠道,例如,进行线上定期组会汇报、组织网络学术沙龙等小组交流;导师以指导论文或毕业实习为切入点,定期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与择业观,及时发现并解决文化冲击导致的思想问题,加强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同时,健全导师培训、考核与监督机制,细化思政工作的奖罚,优化导师育人效果。此外,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可组建海外党小组,提高海外同学的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结合国外学习生活,定期进行特色化党团活动,如海外党旗打卡、海外中国节等活动,以此增进认同感,培根润心,促进学成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

  五、致知力行,统合“用得上”真才干

  宁波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城市,活跃的外向型经济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旺盛。截至2020年,浙江省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6家,其中宁波4家;项目151个,宁波占28个。宁波在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占比均仅约五分之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无法满足宁波对外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范围日益扩大的需求。因此,要引导回流人才提质增效。首先,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树立学以致用、洋为中用的意识,能够将所学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来解决问题,统合“用得上”真才干。其次,要提高政治站位,以过硬的专业素质、畅达的外语交流,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宁波故事,增进国际交流深度,提升国家和地域对外传播形象。最后,除了在校学习期间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下的基础,还需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时刻保持坚定政治立场的意识,让他们成为以语言和专业能力为基础、根植中国和宁波优秀历史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和制度、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跨文化国际化人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