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宁波新论

卢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03/19 09:28稿源:宁波日报

  卢 虹

  老龄化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近些年来,宁波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摆上重要位置,在政策创制、设施建设、机制创新、规范提升等方面给予持续有力推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以服务站点为基础、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服务为依靠、以社会参与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宁波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的诸多短板也日渐凸显,亟须改革。

  宁波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短板

  据统计,我市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由1990年的6.81%上升到2019年的17.8%,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5%视为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宁波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呈现人口老龄化速度显著加快、高龄化特征明显、空巢化现象突出、区域间差异较大等特征,相对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较明显的结构性困境。

  1、供给总量:供需缺口扩大。随着我市高龄化、空巢化、纯老户和独居老人数量的急剧增加,机构养老所体现的福利兜底性质,已经难以适应日渐旺盛的购买服务需求。

  2、供给内容: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对医疗、心理方面的需求日趋上升。相关调查表明,托老所、长期照料、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健康与医疗卫生、心理咨询等是我市亟须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

  3、供给水平:专业程度不高。目前,我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人员专业化程度低、工资报酬低,导致专业人士不愿进入,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4、供给布局:区域配置不均。中心城区实际设施需求较大,但可用于建设为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土地资源紧张,无法满足需求;郊区土地资源较为充足,但受制于财力因素,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难以达到标准,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和农村地区表现尤其突出。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1、供给主体:推动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

  嵌入式养老模式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功能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模式。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及实践探索,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降低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镇乡(街道)、社区开办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招投标方式将运营能力较弱、分散的养老服务机构,让渡给社会养老企业统一运营;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扩大运营规模,促进连锁经营,提高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2、供给内容:拓宽居家养老服务范围

  面对有效供给不足,需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通过调查,摸清家庭结构、经济现状、居住状况、服务需求等内容,归类建档形成动态数据库;二是根据辖区内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合理配置服务项目,如对于年龄较高且收入较低的老年人主要提供健康医疗等医养结合服务,对于独居老年人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三是引导树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将有效需求与社会组织的引导性消费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化运作和市场化服务。

  3、供给标准: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养老服务队伍人才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养老服务从业资格制度,提升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专业性;二是加快对养老服务人员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心理咨询、助洁助浴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三是建立合理富有弹性的工资调整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供给质量: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建立评估机制:一是建立以第三方评估为主体,服务机构、政府主管部门、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评估运行机制,保证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二是持续跟踪老年人家庭、生理和需求的变动情况,建立服务需求跟踪评估机制;三是制定对包括服务效率、服务种类、数量与质量等统一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用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