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童明荣: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03/11 12:33稿源:宁波日报

  童明荣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宁波应时应势的必需之举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举例来说,从近10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8年的57.61%下降到2019年的35.68%(美国为26%左右,日本为36%左右),2008年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接近60%,到2019年下降至35%。宁波出口依存度则从2008年的85.7%降低至2019年的49.8%。形势与趋势十分明确,光靠外循环已经带不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从互补合作为主转变为互补与竞争合作并存;外贸对宁波的贡献在逐步降低,简单依靠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已不足以支持长期可持续发展。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发挥优势与潜力提升功能定位。去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日报》专题论述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强调“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给人印象深刻。年初,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提出,浙江在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要从发挥优势的角度明确目标定位,浙江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做了明确部署,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目标方向

  从建设方向来看,对宁波这样的沿海开放城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港口开放、市场网络、产业科技等优势,努力成为“三枢纽三城市”。

  “三枢纽”主要是针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

  一是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就是提升港口硬核实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二是贯通内外的口岸贸易枢纽,就是立足宁波链接海外和辐射内陆的区位特点,成为内外投资、贸易、集散高地。

  三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枢纽,以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国家战略性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为基础,建设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

  “三城市”主要是针对融入高水平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是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加快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高水平人才和创新资源,成为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的科创高地。

  二是先进制造领军城市,就是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优势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三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要围绕扩大进口、促进消费、拓展有效投资、新基建等重点,充分挖掘文化消费等新型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路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这就要求通过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进而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对宁波来说,一是要着力冲破通道“藩篱”,打通市域内部断头路,加快建设沿江、沿海等重大对外通道,构建宁波都市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四港联动”的立体综合运输网络体系。

  二是要着力冲破市场“藩篱”,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企业跨国经营、建设前置仓海外仓、发展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数字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构建内销配送体系。

  三是要着力冲破技术“藩篱”,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推动产品高质量升级和国产化高端替代。

  四是要着力冲破要素“藩篱”,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推动口岸和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人才、资金、货物、数据等要素在宁波集聚,打通生产要素流动梗阻,将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优质项目配置倾斜。

  此外,在发挥优势推进双循环枢纽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系统性观点来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举个例子,扩大内需战略很重要,不少城市的落脚点在争创“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是,如果从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内需是经济主要动力的角度出发,那么扩大内需空间会更广泛,比如,区域一体化引发的投资空间拓展,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农村消费升级,“银发”经济的到来等等。因此,扩大内需需要系统地在促进就业、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政策预判与政策储备。可以预判,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十四五”时期我国相关经济政策也将发生重大调整,比如,以出口导向为主的政策,转向鼓励出口和进口并重,以“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不断深入,规则、规制和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将不断深入,这也意味着产业补贴会大幅度减少甚至取消,必要的补贴要提高透明度,符合公平竞争原则;政策要着眼于国际经贸体系和贸易投资规则的调整,研究这些标准的影响和对策,比如,RCEP协议下如何支持企业更好地参与;以及立足本市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择机推进更高标准的开放举措。这些都需要加强研究,加强政策的储备,打破原有的政策路径依赖。

  (作者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