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王臣申:王阳明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01/21 12:18稿源:宁波日报

  王臣申

  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而形成的以做圣贤、明人伦、致良知、知行合一、因其性情、随才成就等为主要观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是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和现实镜鉴。

  一、坚持德育为先,把教学做人作为根本任务

  王阳明少年时代就把成圣贤而非科举功名,视为“人间第一等事”;在讲学授徒实践中,也把教育学生立志“明人伦”“成圣贤”作为根本宗旨。王阳明认为,教学生学会做人,而非做事求功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先,王阳明讲的“明人伦”,就是明晓践行社会的伦理道德,“成圣贤”,就是做道德高尚、担当社会大任的完人。把“明人伦”“成圣贤”作为根本宗旨,也就相当于把德育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而“明人伦”“成圣贤”与“立德树人”,在文化上,可谓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当然,我们今天所立之德、所明之伦,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而所树之人,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教学生学会做人即树人的教育目标,绝非一蹴而就。王阳明认为,要成为圣贤,必须经过“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艰苦过程。同样,立德树人的目标,也绝非仅凭简单的思想灌输和口号激励就能实现,也非经树立理想、勤奋学习、实践磨炼、心灵砥砺之艰难过程而不能到达。

  最后,以做人为根本的理念,其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影响,幽微而深远,平淡而悠长。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王阳明成为旷世大儒,学生中英才辈出。王阳明说,“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在做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之下,人往往能够抛下利益得失,轻装前行,并获得持久的前进动力;社会成员的利益纷争大为减少,管理成本大为降低,而社会进步发展之理想目标,才有了实现可能。多年来,有不少考入名校的学生,因一种叫“空心病”的心理疾患而厌学、辍学乃至自杀。其原因,多是高考之后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而究其根源,还在于学校没有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没有帮助学生把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时代新人,作为高考之上更为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坚持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先天拥有良知,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是人成为圣贤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心中良知认为不对的,即便是孔子的话,也不应当遵从。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开启了明清时代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这与我们今天鼓励坚持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认为良知是成为圣贤的基础,就是在肯定独立思考的价值,肯定自我精神的价值。王阳明说,良知是人身上的定盘针、万化源,离开良知到外头寻,是舍本逐末。同样,离开自我精神的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认同,更不会有真正的创新创造。

  其次,唤醒激发良知的力量,其实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阳明之良知,固然不能等同于我们今天说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其在内涵上,主要是指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但其在功能上,却具备了主观能动性的诸多特点。王阳明在百死千难中体悟出的“致良知”,其实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伟大作用的切身体察和倾情赞美。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把坚持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从而激发起人们内心蕴藏的创新创造和实践建设的磅礴力量。

  三、坚持知行合一,强调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王阳明教育学生要知行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才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这些论述虽主要是讲德育,讲修身进德,但对今天教育的各个领域,仍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和强调知行合一。个体利益、内心需求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到处存在;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知行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只有坚持和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内心和言行的统一,才能培养内心真诚、行为高尚的真君子,避免让伪君子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

  其次,知行合一不仅是德育的根本路径和要求,而且应该成为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根本路径和要求。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不能只是学会一些知识,而应当能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品德高尚、能力过硬、身心健康、会审美、爱劳动。

  四、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

  王阳明卓越的教育成就,与他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密不可分。他传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主张教育要“因其性情”,针对个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随才成就的教育理念,认为“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即要根据人的个性特长,去培养发展,才能有所成就。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大镜鉴意义。

  首先,忽视学生个性的教育,必定是低效乃至无效的。例如,思想品德课如果无视学生年龄特点,大中小学一律采用类似的说教式用语,再正确的道理,也会导致学生熟视无睹,乃至厌倦反感。

  其次,无视学生特长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要求门门通,可能导致门门松;一刀切式的教育之下,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只能上高职,而英语不好的绘画天才,会失去进美院、成大师的机会。既要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要尊重人的个性特长,才能建设成为各类人才自由发展、成长绽放的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五、重视家庭教育,用家教家风铸牢精神之根

  王阳明出身诗礼名门,家教谨严,家风淳厚。虽早年丧母,但父亲和祖父母给了他无尽的疼爱和严格的教诲。这使得王阳明在经历五溺三变之后,最终因对亲人的无限深情,放弃了一度沉迷醉心的道佛而复归于家国责任担当的大道。后来在繁忙的政务军务中,他也不断寄书子侄,教导他们立志勤学,“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并要勇于改过,以改过为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王阳明得益于家庭教育的经历和重视家教家风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是从内心深处对家国充满挚爱之情、勇于责任担当的热血儿女。而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从根本上说,还是植根于自幼沐浴的亲人之爱和家庭之教。

  (作者为宁波财经学院教授)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