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助力宁波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1/01/21 12:16稿源:宁波日报

    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要求“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建议》,将“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作为我市“十四五”时期七大主要目标之一。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物流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环节。宁波应如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本文提出了”创、快、降、基、安“五字方针,为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撑。

  宁波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眼”城市,连接东西、辐射南北、通达全球,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全国物流大通道体系中,宁波处于“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和“沪昆物流大通道”的交汇点,是23个国家骨干联运枢纽(城市)和37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具有交通资源密集、战略地位突出的特点。宁波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关键是要发挥开放比较优势和交通物流枢纽优势,把握好“创、快、降、基、安”五个关键字。

  “创”字为先,培育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动能

  一是要创新技术应用。积极推动各类新技术在物流领域试验和应用,增强循环动能。进一步加强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系统等信息化新技术、新基建布局,形成覆盖主要物流基础设施和装载工具的泛在信息网。高标准建成杭绍甬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无人机基地智慧寄递网络、地下物流配送系统等建设。推动虚拟现实技术(VR)在物流配送领域实现实景沉浸体验,形成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物流配送车辆及装备实现电能替代,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全覆盖。推进物流与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完善物流智慧服务。

  二是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混合提升,有力促进经济循环。推动物流效能由“低效粗放”向“精细智慧”转变,实现组织模式优化和动力机制创新。创新货运组织模式和经营方式,推进传统运输向精益物流发展,推广小批量、多品种、低成本、高质量的配送模式,提高定制化物流服务水平。继续探索构建网络货运平台,培育扶持网络货运龙头企业,开展多式联运、车后市场、社群等多种服务组合,促进企业从单一的运输服务向供应链服务发展。发展海铁联运信息平台,推动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运输方式、跨平台交互模式等现代物流和信息共享的新型经济模式。

  三是要创新政策支持。出台推动全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巩固物流降本增效成果,增强物流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效率效益水平,畅通物流全链条运行。完善海铁联运扶持政策,优化物流集疏运体系结构。紧抓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的新机遇,加强物流政策制度创新,大力激发展大宗商品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争取以宁波舟山港为离境港、海铁联运铁路场站为启运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探索境内关外制度,在国际集装箱中转、集拼、捎带、LNG接收以及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取得突破。

  “快”字为要,跑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速度

  一是要构建面向全球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做好国际国内的衔接与协调,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能够高效链接国内外生产要素,提高循环效率和速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全面增强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推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加强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建设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构建国际中转集拼、国际分拨、过境转运等辐射全球的综合物流体系。立足空港城市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要求,推动宁波机场重点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基地和空海联运全国示范,大力拓展以全货机航线为主的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拓展海外仓和国际快递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出口前置仓和海外仓功能联动,实现货物跨境双向自由互通。

  二是要构建快捷高效的国内物流服务体系。瞄准“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全力推进物流服务体系再造,主动适应制造业等对流通体系的新要求,强化能源化工、汽车制造等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与重点产业配套的专业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按照“枢纽中的枢纽”的建设要求,深化宁波舟山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通道+枢纽+网络”协同发展的物流空间格局。大力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推动快递网点“上山下海”,推广“交邮合作”模式,加快末端网点标准化建设,打通城市和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畅通“微循环”。

  三是要推动物流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全力推进沪嘉甬(通苏嘉甬)铁路、抓紧谋划沪甬跨海新通道,加强与上海直连直通,挤进上海1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甬台温福高铁前期,全面打通宁波南向大通道,缩短至浙南及海峡西岸的出行时间。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二期、象山湾疏港高速,提升港口集疏运能活力。加快推进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冷链物流中心)、传化宁波供应链中心等项目,抓紧谋划梅山国际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推进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

  “降”字为本,激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活力

  一是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积极优化和营造一流的物流营商环境,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合理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推动市内跨区县(市)大件运输下放到各区县(市),由起运地区统一受理,沿线区县(市)并联审批。推动所有审批事项容缺受理,除工程建设外所有审批事项均实现异地受理、全城通办。谋划都市圈内物流审批事项异地受理、跨区通办,探索道路运输领域资格互认。建立物流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和担保机制建设。

  二是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充分发挥海铁联运等政策扶持作用,加大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力度。推动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化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整合,鼓励、引导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激励物流企业内部挖潜,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等装备,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基”字为根,筑牢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支撑

  一是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要按照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打造快速交通通道、完善基础交通干线、增强综合交通枢纽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全力以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助力宁波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力。

  二是要培育壮大物流产业。围绕“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动力机制,促进物流产业规模扩张、价值提升、结构升级。通过培育、联盟、引进等多种途径,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港航物流和集疏运的平台企业,培育通道化的多式联运企业,培育网络化的国家物流枢纽、干支配一体化的运输服务企业。积极推进国际贸易、航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跨境电商交易、保税展示交易等一批现代物流功能性平台建设,加快集聚高能级物流服务平台,推进物流集群发展。

  三是要夯实人才基石。大力实施“3315”“泛3315”和“3315资本引才”计划,重点加强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从业人员两支队伍建设,以重大工程和项目为载体,加快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从业人员培训基地,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安”字为底,守住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生命线

  一是提升物流安全监管水平。对标“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进一步提高物流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保税物流、危化品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风险管理、责任监管、支撑保障等机制,严格实施重大隐患报告、挂牌、督办等制度,构建“大数据+网格化+全链条”闭环管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指导、督促企业积极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重大风险、重大隐患的动态跟踪、管控、治理。

  二是要提升物流安全运行水平。加强物流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建立对既有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全面推广对新改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评价,重视重点领域关键基础设施的科学维护与安全监测,提高设施能力冗余和运力弹性。加强物流网络运行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三是要持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优化应急物流组织协调方式,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划、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和物资储备,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物流畅通和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充分发挥网络化、专业化物流企业主体作用,强化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急救援队伍力量,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处置能力。充分发挥新技术和新装备在应急物流行业中的作用,搭建一套集成化、可视化、移动化的物流应急处置系统。

  (执笔人:唐斐)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