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史斌:提升乡村干部的哲学思维水平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0/09/24 02:11稿源:宁波日报

    史斌             

  乡村干部是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具体落实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全市广大乡村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要主动从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飞跃。

  一、提升乡村干部哲学思维水平具有特殊意义

  1、提升哲学思维水平是乡村干部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哲学思维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基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随着近期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圆满完成,乡村干部在农村基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乡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乡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更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效果。乡村干部只有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武装头脑,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层次,拓展工作思路,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

  2、提升哲学思维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必要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由于各地历史发展和区域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方面也应各有侧重、分类施策。乡村干部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就能基于本村实际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3、提升哲学思维水平在浙江农村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浙江农村人文渊薮,历来就有活学活用哲学的优良传统。上世纪70年代,衢州江山地区还出现了“红脚梗”学哲学的先进典范,时任江山新塘边镇勤俭大队党支部书记姜汝旺带领全体村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哲学方法开展乡村建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种田人不但可以学哲学,而且可以学好哲学”。这充分说明乡村干部运用哲学思维进行乡村治理在浙江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二、从四方面提升乡村干部哲学思维水平

  1、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践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找准规律获取真知。乡村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破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例如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编制村庄规划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各地乡村必须要根据本地本村的基础设施、人口布局、产业特色等进行系统谋划,因村制宜,而不能只是简单照搬照抄。

  2、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策划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不能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又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作为乡村干部,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全面摸清本地本村的资源禀赋,深入了解群众意愿,综合研判谋划适合产业,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合理的乡村产业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带领村民集体致富,加快形成“景美村强民富”的生动局面。

  3、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调解员”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当前困扰宁波乡村振兴的各种矛盾不少,生态宜居是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生态环境好了美了,村民才能安居乐业,发展美丽经济才有扎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目标。现阶段垃圾堆积和污水横流是制约宁波农村环境治理的两大“痛点”“难点”,乡村干部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先用到解决主要矛盾上,加快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治理,不断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守护神”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要求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作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乡村干部更要主动走好群众路线,谋利民之事,创为民之业。

  (作者为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