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漫谈

李炜:“四知”宁波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逻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0/08/27 10:25稿源:宁波日报

  资料图(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提供)

  

  编者按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理、知恩图报”为宁波精神,是对宁波人、宁波城市内涵及其精神特质的生动画像和精准概括,也高度凝练了人们对宁波的群体性认知和宁波人的价值共识。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过程中,如何融合地方性、区域性教育元素,以地方样本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重要的实践方向。着眼高校立德树人使命任务,将“四知”宁波精神融入宁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理论、实践、价值逻辑的自洽性,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鲜活度和说服力,也将积极推动“四知”宁波精神传承、丰富与发展,助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

  李炜

  理论逻辑:

  彰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系列重要论述,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核心观点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四知”宁波精神融入高校育人环节,其本质上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

  首先,与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要求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换言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是对包括高校党委在内的各级党委的一致要求。就宁波而言,“四知”宁波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应该成为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自觉行动。

  其次,与立德树人的导向性要求相一致。“四知”宁波精神从内容到内涵上,反映的是理想信念和中国梦主题的宁波篇章,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宁波诠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宁波元素的精炼呈现,与思政教育主要内容是全局与局部、普遍与特殊的一种关系,彼此同质同向。

  再次,与立德树人的实践性要求相一致。实践要有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用“盐溶于水”“精准滴灌”“讲好身边的故事”等鲜活论述和科学理论,从实践层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宁波高校开展“四知”宁波精神学习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

  实践逻辑:

  契合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规律与逻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创新发展,不断满足和丰富师生的思想需要,就要遵循其内在的实践逻辑。“四知”宁波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创新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选择,是对宁波高校在中观层面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极为必要的补充,必将催生和推动宁波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平台等全方位的创新探索与发展。

  其一,为思政教育提供全新切入点。思想需要是思政教育实践逻辑的起点,这种需要首先表现为个体对融入社会的需要,同时个体的共同思想需要通过自我生产与群体交往,发展为群体性的人的普遍思想需要。高校师生来自五湖四海,对融入宁波社会的需要最先是从思想需要上显现出来的,通过对“四知”宁波精神宣传和教育能有效凝结起大家对宁波社会共同的认知,在满足师生的普遍思想需要同时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其二,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独特条件。“四知”宁波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浙江精神在宁波大地的淬炼与表达,既一体传承,又独具特征,成为学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上下贯通、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思政教育创新策源与驱动的积极作用;在育人实践中,“四知”宁波精神的抽象观念与宁波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具象资源相互协同,真正做到用身边事讲好中国故事,用家常话讲好大道理,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有助于营造一种嵌入式、实景下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深入人心。

  价值逻辑:

  凸显构建城市精神共同体的价值旨归

  精神作为观念、理念的抽象存在,一方面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归纳性总结与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新的实践,实现对精神的丰富、发展与深化,从而达到进一步规范人的活动的作用。精神的实践与丰富过程就是精神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四知”宁波精神的提出是“地缘共同体”向“精神共同体”迈出的第一步,而要真正构建形成持久的“精神共同体”关键在于推动“四知”宁波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自觉的行为指南。

  要着眼未来,突出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加强“四知”宁波精神培树。高校是青年聚集、思想交汇的重要阵地,一方面高校青年来自四面八方,对“四知”宁波精神认同需要一个导入过程,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价值观趋向稳定的黄金阶段,善于在教育引导和辩证思考中吸收新思想、新观念,通过高校这一阵地加强青年群体的地方文化、历史和精神教育,是提升青年对城市的归属感、亲近感,提高青年本地就业立业的意愿,成为“四知”宁波精神的习得者、传承者和践行者的必然要求,符合城市价值张力的发展逻辑。

  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形成对精神传播的辐射、带动与引领。高校是城市中知识、文化、精神的高原和高地,这是由高校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构建城市精神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就是融入教育环节,在高校教育实践、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推动城市精神的不断丰富和深化,这既符合普遍规律,也适应实际需要。宁波高校层次鲜明、各有特色,在区域布局上与城市区块相契合,密度分布也较合理,因此,以高校为核心打造若干个“四知”宁波精神教育研究、传播阐释的辐射带,形成从区片辐射引领,到全域一体统筹的精神体系上的共同体概念与认识,对于激活以“四知”宁波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市场,推动整个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编辑: 郑晓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