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桂晓燕:三年勿去考 考场出青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0/07/09 08:11稿源:宁波日报

    桂晓燕

  大家知道,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高考推迟至7月7日开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跟考试有关的话题。宁波有一句老话:“三年勿去考,考场出青草。”这里说的考场,指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乡试考场。乡试是秀才考举人,要在各省的省城或京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因时间在秋天,所以又称秋闱。您瞧,三年时间里没人进出,考场的石板缝里,肯定要长出青草来了。这句老话同时告诉我们,这些秀才压力山大,一旦落榜,就得复读三年! 

  秀才是从童生考上来的。所谓童生,并不是儿童小朋友,而是大朋友甚至白发苍苍的老朋友。明清时期,凡是尚未考取秀才资格的读书人,统称为童生,大概是表示他们的资格还嫩着呢。我们宁波市区鼓楼西侧,有一条小路叫做呼童街(旧名呼童巷)。不是老妈呼唤孩童回家吃饭,而是与童生考试有关。原来清朝时,鼓楼附近有校士馆,也就是童生考秀才的考场。考试前童生们必须在这条小路上集中,听候传呼后方能进入考场,因此小路得名呼童巷。  

  考上举人后,第二年春天就可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又称春闱,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为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亲策于廷”,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与其他考试不同的是,它只排名次,没有人被淘汰。以明清时期为例,殿试后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据悉殿试是武则天首创的。为防止作弊,武则天还发明了“糊名”制,即用纸糊住试卷上考生的姓名。这一糊名(或遮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各类考试。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大致上经历了从世袭制、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夏商周三朝实行的是世袭制,官职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只有出身豪门世族才能当官,寒门子弟难以出头。这种制度最落后最不合理了。西汉开始出现了察举制,主要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人才并向上推举,那就要看地方长官的眼光了。至于我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大致上认为起源于隋朝。打破世族门阀垄断,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相对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  

  人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科举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学者眼里,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如果说四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在科技方面的聪明才智,那么科举制度则展示了中国人非凡的政治智慧。伏尔泰、孟德斯鸠、狄罗德、卢梭等思想家,无不为中国科举制所体现出的平等、公平原则所折服。科举制诞生后的初期,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进步性,尤其是唐宋两朝,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如群星满天,熠熠生辉。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推行八股文等种种原因,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显现出诸多弊端,被世人诟病。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但是科举首创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全世界得以发扬光大。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在我们国内,被称为“现代科举”的高考,尽管存在一定问题并受到各种批评,但是人们迄今找不到比它更合理的替代制度。

  高考也好,公务员考试也好,其他任何考试也罢,一切考试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公平。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事关莘莘学子人生前途的高考中,竟会出现敢于践踏公平、窃取他人入学资格的怪事。其中甚至有班主任亲自出马,串通各路关键人物,上下其手,打通所有环节,让自己的宝贝女儿,上演了一出冒名“中举”的好戏。据报道,三起发生在山东的冒名顶替入学案的共61名相关人员,日前已被依规依纪依法处理。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多位委员建议,将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很大的“冒名顶替入学”行为入刑,以立法保障公民“前途的安全”。 

  希望孔孟故里永远不要再出现这种有辱斯文之事,更希望全国所有的考试风清气正,真正为祖国选拔出有德有才之士。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