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观点集粹

口罩:“利他文化”的产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0/03/12 08:57稿源:宁波日报

  流 沙            

  疫情防控时期,外出戴不戴口罩,事关秩序规则,也事关对他人健康的尊重,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从口罩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其实是“利他文化”的产物。

  一般认为,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中国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或口气污染他人,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记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载:“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因为用手或袖子捂鼻不方便,后来就有人用绢布来蒙口鼻。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这样记载:“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其实就是原始的口罩。

  纱布口罩是19世纪90年代一位叫美得奇的德国人发明的,他教人们利用纱布制作口罩来阻挡空气中的细菌。曾经十分流行的“伍式口罩”诞生于1910年,当时哈尔滨暴发鼠疫,为了防止空气中细菌传播,公共卫生专家伍连德教大家在两层纱布内,附上一块吸水药棉,这种口罩逐渐被老百姓接受。现在普遍使用的无纺布口罩,则是现代纺织技术发展后的产物。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为何有些国家疫情已经很严重了,还是没人戴口罩,是民众不愿意戴,还是官方未提倡?疫情期间,有些国人在国外,公共场合戴着口罩,被人视作“异类”,待遇如同在国内公共场合不戴口罩。这些现象,除了口罩产量不足,国家未发布相关行政命令外,有专家认为戴不戴口罩与社会文化也有关联。

  在西方人眼里,口罩是医疗用品,如果有人需要戴上口罩,他们便会认为不应该出现在公共场合,而是应该待在医院或者待在家里。如果在公共场合看到戴口罩的人,直觉上就会认为此人有疾病,可能传播病毒,对戴口罩的人侧目或避而远之,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戴不戴口罩,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笔者读过一位旅英学者的文章,他记述了自己在英国公共场合戴口罩而被人歧视的遭遇,他认为在英国的许多华人像他一样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为了“从众”不得不放弃戴口罩的习惯。他的反思是,英国社会总体上崇尚契约精神,社会互信程度较高,他们相信有疾病的人是不会跑到公共场合去的,所以英国人大多认为在公共场合戴口罩,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而在我们的语境之下,人人戴口罩,除了保护自己,还有对他人的不信任,这也说明文化差异导致的行为规范不同。

  从口罩这个视角去看文化差异,这位专家的反思不无道理。从这次疫情来看,口罩普及会如此迅速,无症状感染的特殊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染病,外出戴口罩,完全是因为“保己”和“利他”。

  笔者认为,这次疫情会让更多人体会到人与人互信的重要性和社会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在这场可怕的疫情中,大家普遍产生了“人人自危”的心理,而这种心态必然提醒所有人: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健康以及一切活动,都和他人生命健康密切相关,最终会影响社会秩序。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