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几代宁波人与一家百年国药号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0/01/16 10:21稿源:宁波日报

  光 正 

  宁波与中医药的缘分源远流长,尤其明清时期,从慈溪鸣鹤场走出了100多家国药老字号品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同仁堂”;民国时期,宁波市区有条街叫药行街,曾经是全国重要的药材集散转运中心;到今天,屠呦呦这位宁波女儿因为在中医药上的杰出成就获得诺贝尔奖。这里要讲的是申城成立最早、历史最久的一家百年国药号,在几代宁波人手中擦亮“金字招牌”的故事。

  闯荡申城

  童善长奠基百年老号

  北宋年间,在山清水秀的奉化建岙有一座秀丽山庄,当家人童朝阳凭着家道殷实,把家迁到了今天宁波市郊的庄桥。庄桥因桥得名,随着明清市镇经济的发展,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这里也成为四邻八乡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贸易集散中心。童朝阳的后世子孙身处商贸之地,耳濡目染中也走上了经营木材、桐油等生财之道,家道日兴后在一个叫三斠的地方购地造屋,繁衍生息。

  清乾隆十年(1745年),童朝阳第27代孙出世,取名善长。这位善长公(1745—1817年)从小聪明伶俐,不但继承了祖上善于经商的基因,而且不安于现状,硬是外出跑码头来到了上海滩,在老城厢的小东门外,开设了一家恒泰药行,做起了药材批发生意。在业务往来中,附近的竺涵春药铺,由于老板经营不善,面临出盘转让的困境。其实,童善长也早有经营药店的打算,而且特别欣赏“涵春”这个寓意“涵和理中、永葆青春”的招牌,双方经过磋商,由童善长出资将竺涵春中药铺的财产连同店招全部买了下来,更名为“童涵春堂”。这一字之改,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店招,又有了童氏记号,而且还寓意“返老还童”,真叫妙不可言。这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事情,童善长成了童涵春国药号的创办人和第一任经理,这一年他38岁。

  在创办药号之前,童善长已经精通药材,接盘药号之后又搜罗验方、博采众长,悉心研制丸散膏丹,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人参再造丸就是其中一大创造。相传,药方来自宋代惠民和济局的官方医局,名字取自唐代名将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人赞其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历史典故,寓意此药营养丰富、增补体质,对人有再造之功效,一经推出,誉满上海滩。童善长还按秘方创制了一种“水眼药”,治疗各种“风火赤眼、羞明多泪,内外翳障、视物昏花”等眼疾,效果显著,价格又比较低廉,这对当时缺医少药的平民百姓来说,无疑是福音,因而销售红火,延续百年。这些特色药品的风靡,为童涵春堂的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成创新

  童祥权打响国药品牌

  清同治二年(1863年),童善长21岁的曾孙童祥权(1842—1904年)子承父业,出任童涵春堂第四任经理。这位新经理认为,药材的品质是药号生命所在,他严格遵循古法炮制,坚持“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店训和“选料地道、配合讲究、制作精细、待客和气”宗旨,十分重视对拳头产品的质量升级。根据消费者的意见,他对本店名品人参再造丸在工艺上进行再提升,研制出更为“香、糯、甜”的可口丸药,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在精制饮片的炮制和加工上也不断改进,使片型更美,效用更佳。如生产的一款“五薄片”,其中一粒蚕豆大的法半夏,能切成150多片薄如蝉翼、色白如玉的薄片。若以此片放在书报上,文字清晰可见,令业界赞叹不已。

  宁波人的海洋性格,在童祥权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他认为不能光守着祖上的一亩三分地,要发展必须开拓,他把中药材生意做成了国际贸易。他在上海日晖港建了码头,独资开设元亨木行,购买了“元、亨、利、贞”4艘大帆船,一面从山东等地购买高粱酒运到上海,再自制药酒出售,另一面把童涵春堂的精制饮片、中成药等特色产品运往汕头、厦门一带销售,后又进一步运往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区,因为质优型美,深受海内外侨胞欢迎,逐渐形成了上海童涵春堂的品牌。

  童祥权很会做生意,除了对药品品质精益求精,还特别重视品牌建设。他在自己药品的包装上都印上一个“童”字,强化品牌营销,尤其是精制饮片如“童半夏”“童胆星”“童厚朴”等,以区别于其他同行业的产品。在他的理解中,名店应有名人题写的店招。为此,他以800两纹银作礼品,托人请光绪皇帝的老师、大书法家、出身名医世家的状元公陆润庠题写了“童涵春堂”4个大字,并请能工巧匠制成匾额,高悬于店堂中央,笑迎八方来客,成为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童祥权的精心打理下,童涵春堂从最初的单开间门面扩大到三开间、前后五进的药号,职工也由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成为当时与胡庆余堂、蔡同德堂、雷允上等并驾齐驱的沪上国药四大户之一。他先进的经营理念还体现在对接班人的选择上。童祥权有4个儿子,却都没有被他列为接班人来培养,而是选中了由本店学徒出身、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内亲邵明辉接掌药号。晚年的童祥权,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回原籍宁波庄桥休养。在家乡的日子里,他出资开设童氏私塾,购地创办教育基金,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还出资赡养孤老,造桥铺路修凉亭,造福家乡人民。

  受命危难

  孙以康铸就廿载中兴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童涵春堂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几经波折。接手邵明辉的第6任经理童光甫,没有牢记童家家训,不钻研业务而是把精力放在了金融投机上,导致债台高筑、四面楚歌,最后不得不改童氏独资为28位股东的合伙企业,以偿还债务。经股东会公推,由该店学徒出身的宋辅臣出任第7任经理,又聘请精通中药行业的慈溪人孙以康(1874—1955年)担任协理,掌管店内业务。

  孙以康受命于困难时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严于律己,给自己制定了“三不”规矩:一不买店中股权,二不安插亲信进店工作,三不受商家宴请与礼品。这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旧上海,实在难能可贵。在他上任后的第四年,上海爆发了“八一三”抗战,上海旧城区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童涵春堂被迫停业,在大世界西首租借仓库以避战祸。当时,孙以康根据战争发展趋势,断定不会很快结束,为维持全店同仁生计,与其坐等旧址复业,不如另辟蹊径,择址继续经营。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董事会同意将大世界西首的仓库改作童涵春堂新址继续营业。结果,战争持续了八年,童涵春堂也继续经营了八年,使全店员工有了生计,证明孙以康的主张是正确的。

  孙以康还十分重视对青年职工的业务培训。他意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卖药的人不懂药怎么行。他要求员工既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要熟悉专业的药品知识。他聘请教师为员工讲《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古诗、文选,以及怎样练习毛笔字等;还把坐堂名医请到店里,利用晚上业余时间,给青年员工、学徒上课,讲解医理知识,大大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质量。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南市小东门十六铺的市面逐渐恢复,孙以康抓紧时机恢复了旧址营业,是为南号总店,原来那家在战时经营的新店继续营业,是为北号分店,从此形成了南北两家童涵春堂。孙以康在两家药号装修设计上大胆革新,突破了中药铺“外面石库门,里面黑洞洞”的旧传统,使得殿堂设置、门面装潢具有现代化气息,还请著名书法家唐陀和谭泽闿为两爿药号书写了店招,陆润庠书写的店招依旧挂在小东门的店堂中央,一旧一新,诉说着百年沉浮,也昭示着百年品牌的魅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鼓励私营企业搞好经营,76岁的孙以康出任童涵春堂第8任经理,1956年童涵春堂参加公私合营。改革开放后,国药复兴迈向新时代,1988年在南市老城厢成立老城隍庙童涵春堂国药公司,1999年组建上海童涵春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童涵春堂国药号联合各中西药店组建上海童涵春堂药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2010年,在老庙店建成上海中医药行业第一家集史料文物汇集、名贵地道药材展示、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童涵春堂中药博物馆。童涵春堂230多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国药业发展的历史缩影,而几代宁波人的商道财智,是宁波帮之所以纵横百年、永续发展的历史见证,足见“宁波帮”事业的传统根基和强大生命力。

  (图片为作者所摄,此文参考了童涵春堂老药工包光宇先生关于童涵春堂的诸多历史考证,特此说明并谨致谢忱。)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