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丁乐:长三角城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11/20 03:32稿源:宁波日报

  丁 乐

  一、长三角相关城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相关城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大方向基本相同,但具体措施各有差异。

  一是创新理念,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长三角相关城市秉持创新与开放理念,努力解决传统动力衰减、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不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等发展不充分问题;秉持协调、绿色和共享理念,打破资源环境约束,补齐民生短板,解决产业、城乡及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二是主动融入,在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成长发展。长三角相关城市承担着重大国家战略。上海把自觉服务国家大局当作应有的担当和使命,敢于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落实自贸试验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杭州将落实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先为国家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再把握时机实现借势借力发展,在发展数字经济、做强杭州都市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南京提出要在国家的格局与视野中积极承担战略职能,并借此增强对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能力,以谋求在城市结构体系中的优先地位;苏州也提出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做出亮点做强特色的思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是苦练内功,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长三角相关城市在要素资源受限的大环境下,采取了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美化人居环境等措施以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力图在全球和区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上海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苦练内功,以提高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为准则力促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推行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营商环境改革,并开展了“五大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行动;杭州持续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大花园示范区;南京以提升城市首位度为抓手,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大力提升交通能级等举措,全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苏州则坚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优化营商环境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品质。

  四是强化开放,在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发力。长三角相关城市普遍采取了“对外提升开放能级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对内加快区域融合以扩大做强经济腹地”的策略,着力在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在对外提升开放能级方面,上海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出了“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并持续做好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等重大工作;杭州将城市国际化作为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南京、苏州利用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对内加快区域融合方面,上海主动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加强与各方沟通,并牵头打造一体化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南京围绕构建“长三角科创圈”,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对宁波的启示

  一是高度重视对国家战略的落实。城市的地位是争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要想在国家战略安排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就要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上做出更大的成绩、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宁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转化为更具体的措施,努力实现国家在各方面对于宁波的战略定位,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对于宁波的殷切期望。

  二是高度重视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目前长三角相关城市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离不开区域协同,因此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体化所追求的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共享,也有可能会加剧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并引起明显的“马太效应”。对宁波来说,要从都市圈的角度关注甬舟台协同发展、从宁波大都市区的角度关注甬舟一体化发展,努力做实宁波都市圈、做强长三角南翼中心,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三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要全面提升宁波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坚定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因此,宁波要抓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全力提升重点优势产业竞争力和产城融合水平;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提升企业获得感,激发实体经济微观主体活力;要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突出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战略作用,充实知识、科技、人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备的生产要素,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