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浓墨重彩写华章 天翻地覆慨而慷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9/26 04:38稿源:宁波日报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70年来,宁波同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70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历程,值得我们深情回顾;70年亘古未有的辉煌成就,需要我们倍加珍惜;70年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壮美空前的新时代,需要我们奋力开拓。本期“理论”周刊,特别邀请我市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与评论作者,对此进行阐述与评说。

  宁波发展成就的五点启示

  张水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成功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经济大市、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的蝶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跨越,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华丽宁波篇章。回顾70年走过的历程,宁波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坚持以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宁波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得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之初,宁波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以“不争论”的态度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极大释放了发展的活力动力。上世纪90年代,率先推进国企“两项”制度改革,改制率在9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创业创新,目前拥有市场主体90多万户、民营企业30多万家,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浓厚。与此同时,政府加快转变职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制定落实产业政策、规范引导市场秩序等,解决或缓解市场失灵失效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长期以来,宁波的体制机制竞争力及营商环境位居国内前列。

  二是坚持以联动化发展用好港口最大资源。宁波始终坚持立足港口谋发展,坚持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推进港口产业与城市开放联动发展,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宁波舟山港已从仅有4个千吨级破旧浮码头的区域性内河小港成长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三。依托港口加快临港工业布局,基本形成了绿色石化、能源、船舶制造等临港工业体系,临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458万增加到2018年的820万,城镇化率从13.9%提高到72.9%,建成区面积从18.3平方公里扩展到近350平方公里。

  三是坚持以国际化发展发挥开放最大优势。宁波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抢抓中国加入WTO机遇,发挥港口作为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枢纽节点功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和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029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301.1亿美元,年均增长33.3%;口岸进出口总额连续8年突破2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境外投资超100亿美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在前列,与64个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四是坚持实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发挥港口和区位优势,聚焦深耕实体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了从“三根半烟囱”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工业小市到工业大市、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市各类制造业主体超过12万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宁波紧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着力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五是坚持以高站位服务服从国家重大战略。宁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坚持服务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上世纪80年代,面对长三角地区和华东地区能源原材料短缺局面,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电力、能源进口中转、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积极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生产力布局作出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围绕上海国际航国际运中心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共同发展”,推动宁波北仑深水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战略部署,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局。十八大以来,宁波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试区和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总经济师)

  宁波的创新发展之路

  李包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从一穷二白的穷山僻地,发展到2018年GDP超过1万亿元,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宁波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与治理能力。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宁波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狠抓社会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促进宁波迅速摆脱解放之初的落后面貌,不断发展进步。

  宁波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性修养与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带领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为新中国的发展凝心聚力。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组织,开展固本强基工作,切实关爱困难群众,着力解决民生难题,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十二大以后,按照中央部署开展党内整顿活动,清除“左”的思想,努力解决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十三大以后,组织全市党员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了宁波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制;之后,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之后,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此外还组织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率先创建了“宁波干部党员学习网”和全国第一家“干部网上学院”。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始终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群众”的庄严承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改变宁波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和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让人民群众在经济上也翻了身,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积极投身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之后,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把生产经营自主权归还给人民群众,从家庭作坊到股份合作制企业,从流动商贩到专业市场,建立起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放手让人民群众自主创新创业,有效激发了宁波人民的创造活力,赢得了发展先机,极大地增进了宁波人民福祉、提升了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执政。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是贯穿党的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基本线索。一部宁波七十年来的发展史,就是宁波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宁波人民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执政、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改造宁波、建设宁波、发展宁波,并创造奇迹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宁波饱受列强侵略、战争与自然灾害之苦,人民生活十分艰辛。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崛起。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宁波经验

  邢孟军             

  宁波坚持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尤其从2004年起,历届宁波市委按照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的平安浙江建设蓝图,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工作。2010年,宁波被确定为全国38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7月,宁波市委作出《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2016年,宁波开展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近年来,宁波相继涌现出“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36条”“365工作法”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基层治理品牌,基层治理的宁波经验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一、强化政治引领,全力构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政治引领。一是坚持组织引领。加强镇乡(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单位的治理协调权;强化社区党组织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领导;积极推动“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出资人(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加快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二是坚持机制引领。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团队党建工作模式,把面广量大的社会组织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三是坚持活动引领。通过“党建在一线、书记带头干”“书记向前冲、干部当先锋、党群共行动”等活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提升了组织凝聚力和社会号召力。

  二、强化有效覆盖,倾力探索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新方式。在区域化党建基础上,创新采用旗舰带建、连片同建、抱团共建、产业联建等方式,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三、强化智慧党建,大力开辟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支点是智慧党建。一是加速提升信息互联、功能集成的“锋领E家”,强化信息终端整合,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二是充分挖掘互联网的灵活性、开放性、扁平化和高效性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三是从“大数据+大平安”“大数据+大诚信”“大数据+大民生”等方面着手,全力助推大数据在基层治理领域的创新应用。

  四、强化精准服务,聚力激活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新引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题是精准服务。一是深化全领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筹做好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站和窗口,提供一站式便捷化服务;深化在职党员“一员双岗”锋领行动。二是建立全科式网格服务团队,实行镇乡(街道)班子成员联网格、在职党员进网格、小分队驻网格,组团开展为民服务。三是构建全方位服务群众平台,把基层阵地建设和为民服务有机串联起来。

  五、强化要素投入,着力完善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保障是要素投入。一是工作力量投入,打造“锋领前哨”,锻造“锋领头雁”,实施“锋领考核”,推进基层治理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二是工作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以财政系统拨款为主、党费支持为辅、其他渠道为补充的基层党建经费投入机制。三是工作阵地投入,全力打造“10分钟党建阵地保障圈”。

  (作者为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宁波做法

  任春晓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独特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地域文化要素的保存与延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波有15个地方曲艺曲种,城里有“红宝书场”和“红旗书场”等二三十家书场,每天都有宁波走书、蛟川走书、宁波评话、四明南词等曲目的演出。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娱活动方式和兴趣爱好的改变,传统曲艺表演式微,大多数曲艺人因没有观众而另谋出路。为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从2004年4月始,宁波群艺馆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宁波走书、评话、唱新闻、雀冬冬、小锣书等地方曲艺资料,以民乐剧场为“据点”,一些久违的乡音唱腔开始恢复演出。现在,宁波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变脸、耍牙、杂技等表演形式的同时,全力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如以文物、遗址、古建筑、历史名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人们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金银彩绣、泥金彩漆、朱金木雕、骨木镶嵌、竹麻草编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使之成为留存宁波地方记忆、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二、村落文化礼堂地标的建设与兴盛。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形态占领农村阵地,从2013年4月起,宁波按照“农村文化综合体”的要求和“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逐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在有60%以上的建制村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宁波的农村文化礼堂一般按“两堂五廊”设计:“两堂”中的礼堂是百姓大舞台,是召开村民大会、举办报告会及演戏和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场所;学堂是政策宣讲、主题教育、技能培训、特色文化训练、远程教育的场所。“五廊”则为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农村文化礼堂在激发内生活力、培育乡土人才、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上发挥巨大作用。

  三、跨区域文化交流中的互鉴和互学。宁波是港口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宁波在“港通天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港口文化,就是开放文化。现在,宁波把特色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通过港口文化节、中国-中东欧博览会、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一方面向国外展现甬剧、奉化布龙、木偶摔跤等非遗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激活广播影视、动漫、音像、游戏、视觉艺术、工艺设计、广告装潢等文创产业,把文化交流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为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

  我们这一代人

  张登贵             

  这个标题,是从一次聊天中得来的。

  与两个朋友约定,去一个“中心”坐坐。见面一聊,发现我们三人有不少共同点:都是“40后”,年龄相差最大不过2岁;都扛过枪,入伍时解放军正准备应对蒋介石反攻大陆;在部队都从事文职工作,转业地方后,又重操旧业;退休多年,都还不想放下手中的笔。

  聊天由浅入深,自然说到了新中国70华诞这件大事。其中一位突发感慨:我们这一代人很荣幸,吃过苦,受过难,享过福。与前一代相比,他们吃的苦更多,很多人甚至献出了生命。与后一代相比,他们的获得更早更多,遗憾的是没有受过苦难的磨炼。两位同声赞成。

  于是,三人争先恐后地说起了自己的身世,发现,我们这代人的一生,几乎与新中国同命运。

  我们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紧接着是三年解放战争。战争的残酷,镌刻在了幼小的心灵里。盘踞于舟山的国民党飞机轰炸宁波,灵桥、江厦街、药行街,烟火冲天,满目疮痍,人们拖儿带女逃难乡下……这些情景可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国家在苦难中挣扎,我们跟着父母颠沛流离。

  大陆解放后,新中国一系列新政实施,我们的家庭开始转运。父母亲名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我们背上了书包,发现同班同学年龄相差悬殊,因为穷人的孩子以前上不起学;我们跟着老师,给即将赶赴抗美援朝战场的叔叔挂上大红花;我们结伴夜巡,喊着老师教的口号,防备坏分子破坏捣乱……

  “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之后,我们以好奇的目光,迎接着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学校的食堂里,挂满了老师们写的“反右”大字报;周围的小山上,活跃着初中生的身影,他们在寻找可以开采的铁矿;大礼堂里,我们通宵达旦建造“小高炉”;三年困难时期,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体重只有44公斤……在部队提干后,抽调去参加“四清”,接受锻炼;派出去参加“文革”,彻夜处理武斗……

  转业到地方不久,迎来了改革开放,我们的激情又复活了。在宁波海洋渔业公司搞的“工奖捆浮”试点,被推送到全国性会议上作介绍;调入报社后,职业与兴趣终于合到了一起,支持“改开”、针砭时弊,是评论文章的主线。写写写写,到了现在,还乐此不疲。

  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七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与新中国同步走到今天。因为算个“笔杆子”,我们都处于第一线。也正因为身处前线,所以体验更深,收获也最丰。三人血型不同,生肖各异,性格上却有不少共同点:因为见证了70年发展,又有前后对比,所以信念始终坚定;运动多,有时受宠,有时检讨,所以遇事总能保持镇定;因为见多了人起人落,所以对官位金钱之争比较淡定;因为长期在压力下工作、生活,所以做什么事总是认真勤勉;因为长久处于争论的环境,所以养成了不走极端的思维习惯……时势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其中不乏足智多谋之才——除了我。

  恩格斯有句名言:“学习理论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本民族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勇敢而又艰难的国家探索,让我们知道了,用阶级斗争思维处理政治问题走不通,用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走不通,用“文革”方式阻止党内腐败走不通,用计划经济方式搞社会主义建设走不通。失败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探路者就是带路人。实践是最好的导师,它告诉所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之路。

  曲曲折折的国家和个人经历,还教我们懂得了一个真理:路不总是笔直的,河流如果从不拐弯,一定会带来灾难。无论何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不是“永远正确”,而是无论多么曲折反复,始终要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新中国在探索中前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成就举世瞩目。像宁波这样的城市,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这是怀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梦想的我们这一代人,做梦都没想到过的。70年巨变送给我们一个信心:只要从上到下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人民一定能更加幸福。

  遇上了好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而且还将越活越年轻,从“70后”走到“80后”“90后”,就是“00后”,也不是不可期待的。

  宁波发展“一天等于20年”黄明朗           

  以前有首歌,叫《一天等于20年》,这首歌在当时更多是抒发一种豪情。时代发展到现在,宁波的经济建设成就同70年前相比,一天等于几十年的奇迹比比皆是:2018年,宁波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日均54.8亿元,一天等于1949年(工业总产值1.2亿元)的4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0.8亿吨,日均295万吨,一天等于1949年(货物吞吐量4万吨)的73年……在千倍万倍的增速背后,是宁波人千辛万苦的奋斗、拼搏。

  改革开放不惧千难万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领域大刀阔斧改革,冲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实现了一波又一波思想解放。向海而生、敢于弄潮的宁波人,建设国际港城的积极性犹如东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从国内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一带一路”建设支点城市,宁波一直扮演着开放先锋角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去年外贸总额突破1300亿美元,稳居全国外贸第一方阵;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6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宁波,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宁波企业“甬闯世界”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以来,对外投资年均增长40%左右,累计并购境外企业超过100家,并购额84亿美元。

  经济建设立足千秋万代。港口,是宁波的独特优势,历届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战略前赴后继,埋头发展港口事业,宁波港口完成了由区域内河小港向“东方大港”的嬗变,货物吞吐量实现全球“十连冠”。当前,宁波舟山港在努力服务“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对标国际强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集群。

  工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改革开放后,宁波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从轻纺工业逐步走向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并举。如今,149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2.6亿元增至去年的1227.5亿元,增加470倍。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宁波为制造强国探路的战鼓擂响,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打造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南湾新区等功能平台,将使宁波发展如虎添翼。

  创新创业动员千军万马。打仗靠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创业大军。宁波人自古就有经商办实业的传统,如今仍是中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从“宁波帮”到“甬商回归”“甬智回归”,各路人才成为宁波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草根”创业者持续涌现,工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的500家发展到如今的12万多家,民营经济对宁波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均超过六成。

  创新,是深植于宁波的城市基因,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1986年,宁波全市专利仅有7件,低端加工、跟踪模仿是当时的制造业主流。近年来,宁波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力度,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系列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全市拥有专利授权量7.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万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改善民生惠及千家万户。改善民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提高社会购买力、促进内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强,财政支出不断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事项倾斜,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92.09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04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6元跃升到去年的6万余元,年均增长14.1%。百姓福祉大幅增进,小康梦、住房梦、进城梦、楼房梦、旅游梦、汽车梦、留学梦、出国梦……很多当初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规划变化引领城市变迁

  陈鸣达           

  规划是城市的谋划者和引领者,城市则是规划的物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城市变化有目共睹,成就非凡。而隐藏于背后的规划有着怎样的变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许多人知之甚少。

  始于1949年11月、完成于1951年的《宁波都市计划》和《宁波市规划总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制定的第一部城市规划。2015年完成的修订版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新的一部城市规划。70年来,编制的总规有七部,形式繁多的各种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则不计其数。每一项规划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规划空间的变化。对空间资源的配置和管控是规划的主要职责。规划编制首先要确定空间区域范围。我市的规划空间区域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变化。最初的《宁波都市计划》仅涉及三江一片的老城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用现在的眼光看,不过是一个小县城。1986年版规划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1995年版规划建设用地126平方公里,2006年版规划建设用地312平方公里,2015年修订版规划建设用地420平方公里。70年来,宁波城市规划空间范围增加了21倍。

  规划内容的变化。宁波城市规划内容经历了从粗放到集约,从平面到立体,从短期到长远,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翻阅《宁波都市计划》,只看到工业区、农业区、行政区、住宅区等11个功能区。1958年编制的《宁波市城市规划总图说明(草案)》,相比第一部规划有了明显的提高。2006年版的总体规划确立了“东拓西扩、南工北居”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了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高教园区等重要功能节点,确定城市从三江口单中心向三江口、东部新城“一城双心”结构以及南部新城等副中心组合而成的都市空间格局转变,并同步开展《宁波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宁波中心城区轨道线网规划》,首次将轨道交通线网纳入城市总规。

  规划队伍的变化。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离不开规划专业人士的参与。70年来,我市规划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差到优的发展过程。解放初,全市没有一家规划设计研究机构,规划专业人才屈指可数。如今,市区有数十家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国家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者269人。与此同时,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了本土自编自导、邀请省级规划设计研究机构帮助指导,到委托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征集国外著名规划设计研究单位设计方案的变化轨迹。

  规划审批的变化。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由谁审批,既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地位、性质,又决定着规划的法定性与权威性。最初的26年间,宁波规划是由省、市政府来审批的,转折点出现在1985年。当年10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亲临宁波,主持召开加快宁波经济发展现场办公会。会议明确要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帮助宁波市尽快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随后,宁波历史上首个获国务院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年)》出炉,基本形成了老三区、镇海、北仑三片组团式城市结构,实现了从“小宁波”到“大宁波”的转变。从此以后,宁波的城市规划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批准的1995年版总规,第一次明确了宁波“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

  规划引领城市变迁的重要标志是宁波两座新城的崛起。长期以来,鄞县有县无城。2002年借鄞县撤县设区之机,在《鄞州中心城区分区规划》和《鄞州中心区空间环境特色规划》的引领下,历经10年的滚动发展,南部商务区成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式的新城。东部新城从2001年选址开始,在《宁波市东部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如今已逐步建设成为展现新世纪宁波大都市形象的现代化品质新城。

  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交通”

  楼滨正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回望宁波交通发展70年的辉煌历程,打造“人民满意的交通”,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

  回望来路,令人自豪。记得1990年的“五一”节前夕,我从白峰赶赴大榭岛看望一位朋友。那时大榭岛尚无陆上通道连接,要先从白峰码头搭小舢板摆渡到神马岛,再从神马岛搭船到大榭。这一路,来回倒腾不说,返程还遇上了狂风暴雨。一叶小舢板左右摇摆,在风浪中穿行,几次差点被掀翻,这成了我一生难忘的经历。十年之后,大榭建起了跨海大桥,后来又建了大榭二桥。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老百姓出行越来越便利,免去了舟楫渡海之劳,大榭岛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也是宁波交通服务经济发展、惠及海岛群众的一个缩影。

  公路“下乡”、地铁成网、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盘点70年的奋斗历程,宁波交通伴随城市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交通重要成就”新闻发布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市公路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2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1129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一般公路”;港口从内河港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大关,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铁路里程达到350公里,成为全国性铁路枢纽;宁波民航自1984年开始通航,2018年机场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

  交通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人出行以公路和水路为主,人力车、三轮客车、客货混合车和木质船等是主要客运工具。今天,已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四车一体”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通则达,达则久。交通格局的变迁,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城市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能。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宁波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正在抢抓战略机遇,全力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建设“17+1”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全速推进相关重大功能区块、平台的建设——作为先导性、基础性产业,新时代宁波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国家级绿色交通城市”“国家综合运输示范城市”——宁波助力“交通强国”的各项创建和建设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数字交通”“智慧交通”“互联网+交通”“无人驾驶”——宁波交通改革创新的行动,现实而紧迫。通苏嘉甬跨海铁路、杭甬高速复线、象山湾疏港高速、甬金铁路、甬舟铁路——一个个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正在谋篇布局、全面推进。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的宁波交通发展,必定是一场充满艰辛的接力赛。破解当前宏观环境下普遍存在的资金落实难、项目报批难、征迁推进难等现实问题,仍需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鼓足干劲、开足马力,用实干、担当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