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聚焦

吴福象:力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6/18 09:09稿源:浙江日报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步步走向融合。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更是加速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其中,主导国际前沿技术的高科技,可以看成是国际层面的拉动要素;中国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则是国内层面的驱动要素。在这一对推拉力的作用下,中国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充分彰显了其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巨大张力。

  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最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攀登世界技术高峰的路径上,美国从山的南面登顶科技高峰,中国从山的北面登顶科技高峰。基于这一逻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在南北两翼的产业链和技术链路径上,也是从两侧分进合围,最终实现拥抱和融合。为此,区域科技创新的国家使命,体现了战略性区域治理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逻辑上的内在统一。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首先要体现的就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志,进而实现“科技+市场”的一体化。通过科技和区域两个维度的双管齐下,构建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科技创新一体化的载体是城市。依据区域和城市禀赋结构的特点,不同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应当匹配不同的城市类型。从理论上讲,等级高的城市应当定位和匹配科学问题,等级低的城市则应当定位和匹配技术问题。而在同一等级的城市层次上,应当匹配对应层次的城市功能。

  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省会城市层面上来说,在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上,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该城市如何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层面上的问题。结合三省一市各自在东部地区作为中心城市或特大及超大型城市的功能定位,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科教优势,不仅要塑造成为以中国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创新高地,更要肩负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使命。而在地市级城市层面,则应当考虑如何承载更多的技术职能和重大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基地。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层级体系,既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又要依托长三角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区域性合作平台。

  首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长三角三省一市要积极作为,主动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重任,在科学层面上进行合作,重点整合和利用复旦、上海交大、南大、浙大和中科大“华五”等一流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秉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协同攻关,攻克重大科学问题,塑造国家使命导向的科学体系和理论体系。在科学资源配置和导向方面,围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倡导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增长的模式,全面转向以创新要素驱动增长、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创新型经济模式。

  同时,根据长三角打造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整体定位的现实,上海可以利用综合性总部经济优势,打造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南京可以依托其在“大军工、大健康、大芯片”产业的远景规划,实现军事科学和民用技术的深度融合;杭州可以依托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的信息优势,从数字科学方面进行突破;合肥则可以依托中科大和中科院科学岛的品牌互动优势,放大其在量子通信和超导材料等基础科学方面的辐射效应。

  其次,依托长三角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区域性合作平台。作为全国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区域,长三角还应当更多地发挥国家在技术战略方面的导向功能。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长三角不仅外向度较高,而且企业普遍经历了“加工代工→技术模仿→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轨迹。从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产业规划来看,其主导产业选择大多集中于与高技术相关的产业,技术相似度和兼容性非常高。以制造业大省江苏省为例,在各类省级及国家级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中,像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均被大多数地市列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相似度极高,并且大部分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都密集地分布在苏南板块。

  再次,把握科学与技术融合的规律,打造区域一体化合作平台。一方面,产业集群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能够发挥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习型产业社区和企业支持系统,能够挖掘地方生产潜能。同时,通过提供非正规化的“关系资产”,能够强化互惠基础上的区域间相互依赖关系,有效降低机会成本。比如,长三角产业园区规划,大部分遵循了从传统制造业集聚区→都市产业园区→都市产业社区的演进脉络。在此过程中,产业园区的产业升级,最终必须融入所在的城市,体现其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经济景观和市场景观方面的经济空间秩序。

  最后,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科技创新,体现了科学和技术两个体系的融合,还体现了技术转型和结构转型的统一。这里的技术转型主要指空间压缩技术和工艺流程技术,结构转型主要指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结构转型。其中,产业结构转型凸显了创新型产业成为经济结构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战略性创新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相应的,企业结构转型主要是指科技型企业成为主要企业形式,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而且是企业、政府、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战略抓手,要依托G60科创走廊,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跨区域整合各类园区和产业集群,构建完备的产业链和技术链。

  俗话说,“人有道,车有轨,产业要进园”。长三角科技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应当是集群经济,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成功地演绎了“无民营经济不活,无产业集群不富,无龙头企业不强,无名牌产品不响”的特色景观。如果说10年前长三角中小企业集群成功地演绎了“小产品积极创造大市场、小概念产生出发展大前景、小企业引发专业化的大合作、小集群造就了发展中的大作为、小产品形成了产业的大配套”的时代画卷的话,那么,如今以G60为主要载体和通道的科创走廊,正在演绎长三角真正走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的升级版。

  首先,依托长三角科创走廊,并借鉴美国“硅谷”高技术产业园区、波士顿128号公路技术园区和韩国大德、我国中关村等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孵化器和加速中心等方面的创新资源,从实力、魅力、能力、潜力和活力等“合力”角度,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跨区域整合各类园区和产业集群,基于差异化和互补性原理,分别从集群的“四化”,即生态化、国际化、智能化、品牌化等维度分类突破。通过跨区域整合各类园区和产业集群,构建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即从以土地差价获取收益的土地经营,向以城市功能项目开发获取收益的城市经营,到以产业投资获取收益的产业经营,再到以资本运作实现盈利的资产经营模式。

  再次,以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依托,以构建完备的产业链和技术链为抓手,逐步实现从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体系和支撑体系到良好的成果转化体系,再到大规模生产制造的组织能力体系,最后到良好的技术扩散网络和科研带动能力体系的动态切换。

  最后,在充分整合和统筹协调区域间经济性的基础设施、产业性的基础设施、生活性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造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化信息情报系统,发挥“华五”等一流高校云集的科教优势,探索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组织保障机制,强化信息和技术方面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科技转化的机制体制环境,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价值规模化→规模资本化→资本科学化的循环互动。

  【作者为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