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聚焦

虞伟:以零污染理念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4/19 09:04稿源:浙江日报

  虞伟

  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迈向零污染地球”报告,提出要有针对性干预污染,进行系统层面的革新,改变经济模式,追求更高的资源效率、公平性和循环性,可持续的消费生产方式和更好的生态系统恢复力,支持更清洁、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以及建立跨界的合作与伙伴关系等,为我们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去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了标杆,也为全球生态修复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提供了示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领跑全国,有效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乡村,是当前浙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坚持问题导向

  深刻认识乡村环境治理问题

  破除制约当前乡村治理向纵深推进的旧理念和旧做法。在观念上,当前乡村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热衷于上级带经费的项目;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偏好短平快马上见效的项目。在行动上,乡村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不足,依然存在政府热、村民冷等现象,一些地方工作停留在“面子”上,对“里子”如将生态循环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等方面考虑不够。

  聚焦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针对已经或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和治理需求进行详细的基础调查,分析产生污染的原因,梳理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编制新型实用技术和服务清单,内容涵盖污染预防控制、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推广、环境教育传播、公众参与等方面,对接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资源,因地制宜提出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

  坚持系统思维

  构建新型乡村环境治理体系

  倡导零污染理念,从减少和预防污染着手,以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自身净化能力为目标。聚焦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整治内容碎片化、项目条块分割化及容易反弹的问题,以零污染村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刚启动的“无废城市”试点,统筹现有的污水零直排区、“五水共治”、美丽河道、生态扶贫等任务,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将零污染理念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全过程,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各方面。

  将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和推动村民参与放在突出的位置,将减少污染看成农村新一轮发展的机会,激发村民创新动力。建立村民环保组织,发挥环保骨干的作用,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减少废弃物排放,节约资源能源,提倡循环利用,选择清洁能源和技术。要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导向,通过市场手段发展乡村美丽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运用绿色设计和品牌化包装提升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坚持共建共享

  合作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坚持政府有限主导,注重公共机构与私营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村民—村两委—环保组织—企业—政府”共建共享平台,建立多方合作伙伴关系。尤其要推动实用型绿色科技、环境知识和经验的分享,让农村也能共享现代科技文明成果;要吸引关键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增强乡村整体规划、污染防治、监测测量能力;建立面向乡村治理的跨学科研究伙伴关系,以便更全面地研究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通过更大范围的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理念教育,减少思想观念层面存在的“污染”。要创新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对象的教育传播模式,分众化提供相应的教育宣传产品,使大众认识到零污染的地球是我们以及下一代生存与健康的最佳保障。针对普通农户和外来参观访客,采取线下培训、发放小册子、宣传漫画等方式,开发体验式、情景式项目,如让垃圾分类装置、污染治理设施、绿色农业等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教科书,让村民在体验中领悟生态环境保护的真谛;针对村里的中小学生,除了以上环境教育以外,应更注重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课程的学习;针对企业或机构合作伙伴,分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取得的环境社会绩效,增强合作伙伴的环保责任感,吸引相关企业和机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单位:浙江省环保联合会】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