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蒋天颖: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基础、意义与定位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3/27 04:25稿源:宁波日报

  蒋天颖

  一、上海大都市圈的政策背景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与领头雁,上海将“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引领和协调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抓手。在上海大都市圈谋划之时,江苏、浙江也相继出台“扬子江城市群”与“浙江省大湾区”,分别作为两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抓手。借助于上海大都市圈包括扬子江城市群与浙江省大湾区部分重要城市的精心设计,上海大都市圈框架内的一体化发展与网络化布局,将有助于推动上海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浙江省大湾区等长三角一体化总体框架下三大省级战略的融合发展,进而以块状突破、点面融合的方式,推进整体意义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相较于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等省级层面的块面合作,上海与宁波、苏州、嘉兴、南通等周边城市的点状合作更为容易,因为上海在这种城市合作中占据绝对优势,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能够确保自身利益,并最终实现以自身为中心的上海大都市圈格局,而不是囿于各省边界、环绕上海的小都市圈。在此基础上,沪甬、沪嘉等城市间合作,能够很好地突破“省”的限制,以城市为主体和上海有效对接,能更好发挥市场的动态调整机制,为最终形成长三角整体最优格局寻求有益探索与局部突破。

  二、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基础条件与战略意义

  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需求。可以说,对宁波而言,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既有不可多得的基础条件,又有丰硕的近期红利,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入新时代,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宁波推进“名城名都”建设和“六争攻坚”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扩大宁波内外开放、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宁波也拥有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上佳条件:宁波是港通天下的开放枢纽,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中高端产业基础扎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山海交融的多元生态环境,“绿水青山”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宁波更是与上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等等。

  从近期看,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可以直接享受到大都市圈功能网络一体化方面的四个红利:一是加强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沪甬高铁建设进程、优化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分工合作;二是优化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合作与优势互补;三是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区域高速信息廊道布局和数据中心服务的跨省市合作;四是加强文化的共融共通,充分利用宁波与上海地域相邻、人文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推动经济相融。

  从中远期看,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战略意义在于,在即将形成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中占领先机。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正常运作的模式是在城市群之下,再以次级生态城市圈形式完成的。宁波都市圈和其它四个都市圈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若能在各自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上,再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这“一核”,将不仅能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长为在中国范围内短板最少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而且能保证自身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占据先机。

  三、宁波在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中的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诸多城市正在开展顶层设计,力图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今后,宁波的城市主导功能要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坐标,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和“长三角港航物流中心”,聚力打造公认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和“长三角港航物流中心”基础较好:

  第一、区位条件优越,工商传统厚重。宁波舟山港的自然条件世界一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通过宁波舟山港的众多国内航运支线和发达的铁路、高速公路网,货物能够快速直达沿海各港口、长江沿岸城市以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内陆省市的广大区域。宁波崇商重实业,工业、商贸、海运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宁波帮”享誉海内外。

  第二、综合实力较强,发展基础扎实。宁波舟山港吞吐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专业能力较强,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制造业发达,贸易地位高,临港工业、传统制造业、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较高地位,进出口总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位,工商企业的实力、产业技术水平、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国际化水平总体领先。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第三、社会共识广泛,政策导向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工业、贸易、物流一直是中央和省对宁波功能定位的关键词,也是宁波历次党代会和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战略任务的核心内容。围绕港口、工业、贸易、物流,确定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战略,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一贯的政策导向。

  宁波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和“长三角港航物流中心”手段多样:

  第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转变增长模式,破除路径依赖,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效率、质量的提升。在上海大都市圈发展进程中,宁波应主动接轨上海创新优势,建成高质量产业体系。依托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助力整个长三角区域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的城市协同合作关系。加强服务业和制造业城市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尤其在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人力资源、资金、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城市间形成良性的分工合作关系。

  第二、实现科技创新转化。加强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质量,并不断提升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海洋新兴科技等优势行业的竞争力。把宁波置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大空间、大格局中,以智能经济、科技创新为发展重点,协同对接上海大都市圈,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积极协同创新发展,体现对更大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第三、实现国家战略落地。重点是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聚焦新技术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加快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把创新思想转化为商业构想,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国际港口合作,加密宁波舟山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港口间的航线,推动临港产业和腹地经济发展。

  (作者为宁波财经学院副校长、教授)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