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书架

通过垃圾的视角,深度研究城市管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12/06 10:14稿源:宁波日报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纽约清洁工纪实》

  [美] 罗宾·内葛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通过垃圾的视角,深度研究城市管理

  朱晨凯

  城市管理中,如何处理垃圾是个重要议题。比如每年“双11”,在网上创造了天文数字的零售额,但同时也在网下制造了堆积如山的包装垃圾。以上海为例,即便是在普通日子里,日产垃圾也超过2万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在2010年做过一期名为“垃圾围城”的节目,提到北京的垃圾车如果排成车队,可以占满整个三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等于扔掉了垃圾。但其实垃圾还远远没有“被扔掉”。今天,垃圾问题是个威胁人类生存的“扔不掉”的大问题。

  对此,美国纽约大学人类与城市研究方向的学者罗宾·内葛,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垃圾的视角,深度研究了城市管理问题,记录了纽约与垃圾斗争的400年历史,从曾经的污秽满街到现在的井然有序,追溯了纽约的固废管理历史。本书对这些历史的解读,或许会改变我们审视城市管理的方式。

  书中指出,当下许多城市在处理垃圾时,还存在很大问题。垃圾的最终命运,在现行的处理手段下,通常是被填埋或焚烧。然而,填埋后的生活垃圾、粪便、污水,稍有不慎,往往会与饮用水供应系统形成环状连接,从而引发传染病。1890年,细菌学诞生,人们终于明白了,鼠疫、天花、流感等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与传播都是细菌引起的,而细菌与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很有关系。197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垃圾焚烧会产生二噁英。20年后,二噁英被列为一种已知的人类致癌物。

  另一个麻烦在于,就算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表面问题,也会面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要达到环保指标,焚烧设备与烟气净化设备的技术革新至关重要。1988年我国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深圳试运行至今,30年的发展,中国的垃圾焚烧技术不仅成熟,且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尽管如此,每逢垃圾焚烧厂选址,多数还是会遇到当地居民的抵制。这就是邻避效应——“我知道它很好,但请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面对问题,书中也指出了解决途径。作者认为,要合理处理垃圾,需要坚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今天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模式就必须转化为资源循环模式。采用循环模式,让业务增长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可以一举两得:首先,企业能够免受商品价格上涨和波动的影响,灵活应对供应中断,减轻生态压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核心客户价值链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而进一步扩展至产品的使用和使用后的去处。

  如果坚持走“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之路,书中结合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这样的举措坚持到2030年,就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4.5万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收益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再利用,还包括保护了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产品以及资产,对人类的好处不言而喻。

  【精彩书摘】

  ■垃圾问题,深层次是生活方式问题

  物质消费总是包含丢弃的必然性,尽管这很少被承认。如果消费产品不能被丢弃,那么它被占用的空间就不能腾出来让新的产品成为家庭的一部分。因为环卫工人带走了家庭垃圾,我们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引擎才不会运行不畅。尽管这是对一套厚重复杂过程的简单化描述,基本现实却是明确的:用过的东西必须丢弃,为新的东西腾出空间。    提到法国或巴黎,很多人会联想到时尚、美食,以为法国人一定身穿最新的流行服饰,每天吃着美味的法国菜。但其实,旅行指南、时尚杂志上的那个华丽绚烂的法国并不真实。《法国人的房间没有垃圾桶》的作者是位摄影师,多年来往返于巴黎和东京,为许多法国孩子拍照。因为这层关系,她深入接触了各式各样的法国家庭,目睹了法国人真实的日常生活,了解到他们所遵循的“不增加多余的物品”“不花多余的钱”及“不产生多余的垃圾”等生活信条。当然,每家每户不可能真的连一个垃圾桶都没有。法国家庭的垃圾桶,多半摆在厨房水槽下方,家庭成员共用。有的家庭也会在洗手间放置垃圾桶,但那通常是女性用于丢弃化妆棉、棉签等小东西的,尺寸非常迷你。把“不产生多余的垃圾”视为生活宗旨之一,法国人的生活垃圾也就相对较少了。

  ■若无法处理垃圾,后果并非危言耸听

  在全球化的层面,垃圾的流向是不平等的。以高能耗、高消费为文化主流的发达国家,将垃圾输出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部分世界能使用其特有的权力作为抵御过度高温的安全阀门,同时将世界的其他部分当成垃圾堆,倾倒自己持续的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有毒废物。100年之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胜利所导致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可能也是最为致命的)结果:随着人类废弃物总量超过人类的处理能力,现代性在面对由它自己所产生的废弃物时,既无法重新吸收,也无法将其彻底销毁,最终窒息而死。    2003年10月,联合国人居署出版了一份严肃的历史性报告《贫民窟的挑战》。该报告的主要论题是贫民窟惊人地密布于地球。贫民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但贫民窟形成之后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便是垃圾。《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记录了全球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正面临的绝望困境:城市重建和“美化”的冷酷机器,把数百万贫民驱逐到城市边缘的灰色地带,他们只能生活在危险的山坡上、污水横流的河滩旁、毒气漫天的垃圾场附近;未来的星球并非人们幻想的光明城市,而是被污染和腐烂包围,蜷伏在泥泞之中。    但愿那只是一个用来警示世人的噩梦。

  ■善待环卫工,因为他们是高危人群

  环卫工人在街上很容易受伤,最易受伤的不是背部,而是腿部。许多路线要求环卫工人在停着的两辆车之间移动,而那不规则弯曲的车牌边缘可能割破胫骨和小腿。这种伤在环卫工迅速移动时出现得格外频繁,但是即便他小心翼翼地移动,最终也会被刮伤、被卡住、被割伤或者擦伤。

  垃圾箱边缘会戳住膝关节,撕裂衣服甚至皮肤。玻璃瓶碎片会割断肌腱、撕开韧带和肌肉、留下伤疤。拉直的挂衣钩、截断的易拉罐盖、裸露的钉子、锯齿状的管道能够穿刺、刮碰和削切。皮下注射器的针具一直都让人神经格外紧张,许多环卫工人都经历过等待潜在疾病感染测试结果的苦痛折磨。

  除了裂口子、淤青的风险,能转动和弯曲的身体部位也容易受伤。膝盖变得僵硬,旋转肌群和髋关节劳损,脊柱盘脱落,下背运转不灵。只有扭伤过几次才能说服环卫工在蹲、抓、抬、扔垃圾袋,提倒垃圾篮和垃圾箱时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手套和靴子是必要的保护装备,但是在雨天,当环卫工们穿上橡胶手套时,橡胶会打滑。你可以随便问问曾经在街上工作的环卫工人发生以下窘境的频率有多高——你够到一个湿袋子,把它牢牢抓住,用力一拉,结果手却滑了一下,照着自己的脸砸过去。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