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浙江参与长三角大湾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10/25 09:59稿源:浙江日报

  黄勇 陈文杰


  纵观当今世界,大湾区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长三角大湾区极有可能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中国湾区经济“双雄”并立格局。浙江环杭州湾地区是长三角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参与其中,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大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四个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二是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和港口优势;三是数字经济相对领先的新经济优势;四是滩涂资源丰富而形成的可利用空间潜力优势。浙江参与长三角大湾区建设,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胸襟,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强区域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


  浙江参与长三角大湾区建设的基本方略


  浙江参与长三角大湾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条基本方略:


  1.全面接轨上海。上海肩负着国家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的使命,其经济体量、人才积淀、文化底蕴、国际地位,决定其在长三角大湾区建设中的绝对龙头地位。早在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高瞻远瞩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当前,上海又在实行人口和建设用地“双控”措施,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这对浙江尤其是环杭州湾地区来说,又是一次承接上海企业和科技、人才等产业和创新要素外溢的难得机遇。因此,浙江应更加主动地接轨上海,在服务上海中实现与上海的错位发展。要积极参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科创“五个中心”建设,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和魅力。在规划层面全面对接,加强战略协同;聚焦交通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功能平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重点领域,深度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大湾区统一大市场为目的,以破解当前行政分割障碍为己任的政府间沟通协调推进机制。


  2.打造创新生态。当前世界高水平湾区均已步入创新经济阶段,长三角大湾区也不例外。因此,创新生态已成为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密码,也是政府需要聚焦聚力的头等大事。怎样使大湾区成为推进创新的策源地?唯有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让人才集聚,让思想喷涌,让成果转化。打造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氛围是第一位的,适宜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是不可或缺,同时需要发达的科技金融有力支撑,优质的生态环境、宜居环境也是必要条件。从环杭州湾地区实际来看,应当把创新列为经济科技工作的首位战略,以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载体等建设为抓手,扎扎实实地营造创新生态,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


  3.发挥比较优势。长三角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必须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分工协作,实现协同发展。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大湾区中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深水港口、数字经济和空间资源等方面。浙江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导,从工作思路和方法上聚焦优势、强化优势,同时统筹兼顾、积极弥补短板,特别是高等教育等发展短板。从提升大湾区整体竞争力出发,加强与上海、江苏湾区城市之间的战略协同,在大湾区整体格局中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4.坚持绿色发展。湾区相对于其他完全开敞型海岸地带,由于水流比较滞缓,是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敏感区域。况且环杭州湾地区开发强度较高,近岸港湾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既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又不可避免地削弱创新生态竞争力。因此,应当坚定不移地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树立“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认真落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强化建设用海生态空间管控。一方面,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快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把好产业准入关口,突出数字化、时尚化、智能化、清洁化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海陆联动,加快陆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沿湾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湾区保护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


  浙江参与长三角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


  第一,着力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网建设。一是坚持空港优先、四港联动。从综合交通体系上看,目前环杭州湾地区国际空港发展是短腿,要将杭州萧山机场定位于亚太地区重要空港门户,宁波栎社机场定位于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嘉兴机场定位为全球性航空物流干线机场,加快推进提升。同时做好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四港联动,加强互联互通,提升运输效率。二是谋划实施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的大通道建设。诸如杭州湾跨海铁路通道、跨海沿湾高铁、高速公路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建设工程。三是加快推进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建设。在杭州、宁波两大核心城市新建若干大型铁路综合枢纽,同时,在空港、海港和铁路站场规划建设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换乘系统,提升便捷度。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不仅要加快中心城市地铁网络建设,而且要统筹谋划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城际铁路建设,在都市区范围内让轨道交通等快速通道与城镇、产业布局有机衔接。


  第二,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群。从创新水平来看,在环杭州湾地区杭州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这一区域的重要特点是发展均衡性较高,在创新方面没有明显的后进城市。因此,在长三角大湾区整体步入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群是一项必须落实的重大举措。既要“双极”驱动,充分发挥杭州、宁波两个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又要六市联动,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等为纽带,促进产业平台与科创走廊联动融合,构建六市协同创新体系;还要以各类创新载体为抓手,突出抓好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园(城)、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依托之江国家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西湖大学等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布局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


  第三,着力构建开放开发大平台。世界级大湾区应该是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为此,要深化拓展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不断强化宁波舟山港的油品交易、离岸贸易、中转贸易等国际航运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创建宁波舟山自由贸易港。世界级大湾区也应拥有高能级的产城融合大平台,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目前各地产业平台碎片化、同质化的问题,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高新园区等各类开发区以及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别监管区,谋划若干新的产城融合发展平台,串点成线,形成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和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经济大走廊、城市连绵带。同时,还要谋划建设既高度现代化、国际化,又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构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生产力布局。


  第四,着力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机制。大湾区经济一般来说都是跨行政区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至关重要。要依靠制度创新,让市场机制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劳动、资本、土地和其他创新要素的流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激发经济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应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创造最便利的投资营商环境。二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跨行政区的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构建开放有序的统一大市场,促进资源要素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三要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培育。加快钱塘江金融港湾功能培育,打造集互联网金融、创业投资、绿色金融、财富管理、保险创新等于一体的新金融产业链和生态圈,提高在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地位。


  第五,着力完善跨行政区域的沟通协调机制。在现实体制背景下,湾区建设若要取得实效,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必不可少。在长三角层面,要围绕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市场统一和专题合作开展沟通协调。在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层面,要全面加强经济、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建立健全城市之间双边、多边沟通协调机制。此外,还须探索建立特定区域或领域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比如跨行政区域开发区的合作、港口合作、教育合作、医疗合作、环保合作,等等。通过沟通协商,取得“双赢”“多赢”效果。


  【作者分别为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