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书架

如何看待文凭的“通货膨胀”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09/20 01:24稿源:宁波日报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兰德尔·柯林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如何看待文凭的“通货膨胀”

  朱晨凯

  在这个时代,文凭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了四年本科,等到工作却觉得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工作无太大帮助?当今中国,教育问题可谓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问题较多的领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本书作者兰德尔·柯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本书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本书非常契合当下我们国内教育发展现实,对国内教育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反思和推动作用。

  全书重点围绕文凭的通货膨胀来展开。文凭的通货膨胀是指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历,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文凭的价值也就随之下降。教育应该呈现出有用的一面,因为推动它的力量来自四面八方:科技进步、市场对技术员的需求、社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所以教育系统的迅猛发展顺理成章地对科技进步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呼应。但教育也常常呈现无用的一面,新时代的“教育无用论”支持者可以轻易列举出教育无用的事实证据:教育文凭持续通胀贬值、高科技含量的STEM专业(STEM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生醉心于金融机构、教育文凭对阶级流动的影响力更是持续走弱……因此教育和文凭有限的价值开始被大众质疑。

  但为何仍有这么多人追求文凭?书中指出,劳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劳动,比如种地、制造业;另一种则是政治劳动,比如投行咨询、或是一般大企业的管理——前者生产财富,我们经常称之为实业;后者分配财富,一般不直接创造价值。政治劳动因为主管分配,所以越来越趋向于“闲职”;而随着体力劳动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劳动市场上的“闲职”也越来越多。文凭则是帮助雇主区分“政治劳动者”与“生产劳动者”的重要手段。

  文凭的通货膨胀会带来哪些问题?近年来,教育投资从学钢琴、学芭蕾、学高尔夫,到一掷千金购置学区房,学校从面试学生发展到面试家长,这些社会现象看起来相当荒谬,但如果以“文凭的通货膨胀”视角来看,却又异常合理。书中指出,中国的文凭社会,也与美国类似,走向了“文凭通货膨胀”的极端——“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学士一操场”——学历的通货膨胀,已然带来了文化通货的泡沫破碎,博士、硕士的含金量大大贬值,这也逆向助长了很多扭曲的学术行为(如抄袭、注水),也使得教育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每况愈下。

  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虽然很多人文教授不得不祭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文科)无用之有用”——但如果高等教育只能仰仗这种名为反功利主义、实为保住饭碗的防御性言辞来维系自身尊严的话,那无疑将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虚无与悲哀。

  【精彩书摘】

  花钱上学校,是为了买一个更好的社会地位

  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政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政治性劳动规定财富分配的标准。社会上的两大主要阶级由此区别开来:工人阶级进行生产性劳动,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性劳动。虽然两大阶级都在耗费着精力,但生产物质财富的是被统治阶级,决定财富分配的则是统治阶级。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概念:职业地位财产。随着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在物质的或财物上的有形财产之外,又产生了一种职业地位上的无形财产,即闲职。拥有职业地位财产的人不一定有钱,但却脱离了生产性劳动。生产和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使可以进入政治上层建筑的相对人数和绝对人数都增加了,在职业结构内部闲职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也增加了。问题是谁有资格得到这些闲职,即社会凭什么标准选拔这批人?在过去是凭公开的等级身份,而在现今社会则是凭文凭(证书)。说得露骨一些,人们花钱上学校并不真是为了学什么,而是为了买一个更好的社会地位—一个闲散职业。

  教育虽然不能增加社会流动的机会,不能改变父子两辈职业的相关程度,甚至也无法提供职业所需技能,但教育水平的证书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换取较优受雇机会和挑选较优职业条件的通货。它对一些人是获得闲职的凭证,而使另一些人不得不从事生产性劳动。

  文凭的通货膨胀为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是基于错误的前提发生的,那就是更多的教育能够生产出更平等的机会、更高科技的经济表现和更多的好工作。不过,面对全世界发达经济体中一个日益明显的严重问题,它的确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就是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对非体力劳动的威胁日益迫近,中产阶级即将被科技替代。二十到三十年内,如果商业公司试图取消大部分拿薪酬的工作岗位,导致没人买得起资本主义产品,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有可能因此垮台。

  文凭通胀有助于缓和这一问题,因为它把更多人都留在了劳动力市场之外;如果学生能获得财政补助,不管是直接补助还是通过低息贷款(最终甚至可能无需返还),这都是一种隐藏的转移支付。在福利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受欢迎的地方,例如美国,是教育的神话支撑起了隐藏的福利国家。再加上小学、中学和高等学府里的数百万教师及行政人员,教育通胀背后隐藏的凯恩斯主义也许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巨轮不会沉没。当然,教育也面临技术化的威胁,例如教师被电脑替代;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教育也许就无法阻挡科技替代的发生。不过,如果不考虑这一点,那么不断扩张的教育是否能成为科技替代的一种凯恩斯主义解决方案呢?

  尽管教育系统是基于错误的前提而发展起来的,但我仍然因为发表了对教育通胀的批评而感到不安,因为很多人都得靠它吃饭。如果大众在政治观点上不再对教育怀有乌托邦般的信仰,他们是否还会继续支持教育呢?或许再过二十到三十年,我们会看到答案。

  面对文凭的通货膨胀,我们该怎么办

  鉴于教育证书的通货性质,人们应当采取何种对策呢?应对的可能性有七种:(1)文凭资本主义——不加管束,让人们自由竞争。(2)文凭社会主义——倡导平等的受教育机会。(3)文凭族裔世袭主义——使某些优秀种族独享教育机会。(4)文凭法西斯主义——将某些种族排斥于教育机会之外。(5)文凭激进主义——免费教育或取消教育。(6)文凭凯恩斯主义——承认教育的人为的经济的性质。(7)文凭废除主义——通过立法将证书全部废除。

  我赞成(6)和(7),文凭凯恩斯主义至少是诚实的,而文凭废除主义也是可行的。通过立法禁止在雇人时以文凭为依据,只有如此才能最终防止收入的不平等,从而在不必涉及现行物质和金融资本制度的情况下,打破“文凭社会”的旧秩序。这就是我为社会变革开的药方。

  当下教育普遍存在四大迷思

  第一,强加因果式迷思,强调学校集中式教育的有效性。“它会讲述‘好男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并获得回报,而‘坏男孩’则得到应得的报应。这个故事有时候会跟在一条历史脉络之后,在黑暗的旧时代,社会尚未遇到科技,‘好男孩’不会获得回报,因为其他人可以通过继承获得更多。学术界的故事作者们把这称为从‘出身’到‘成就’的转变”。

  第二,傻白甜式迷思,强调外界因素导致教育失效。“有些‘继子’可能没有得到机会表现自己是‘好男孩’,只因为他们没能以正确的方式被抚养长大,或者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好学校,又或者出于某种原因没能学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个故事已经变得格外流行,因为在听完故事之后,人们看到了发泄的出口和改良的可能”。

  第三,虚无主义迷思,基于教育无用现象的观察而进行的反思。“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地想要让所有人都能得到更多教育,同一社会阶级和种族的孩子总是会与他们的父母得到差不多相同的回报。”基于这个现象,反思的结论要么是归咎于基因的“如果系统是公平、公正和任人唯才的,那么失败一定是基因的错”,要么就归咎于运气。教育无用而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而非教育来抹平。但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芯片植入神经脑后插管那一天尚未到来。

  第四,技术管制的迷思,这是首要反对的迷思,也是贯穿本书的主要批判对象。在技术管制的思维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然而然地会把理工科的地位提升,把文科的地位边缘化,然而理工科就业的薪酬水平远远没有体现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