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杨兵杰:高质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 高水平建设大湾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09/03 02:58稿源:宁波日报

  杨兵杰


  大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个相连的海湾、港湾、岛屿组成的区域,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重要特征,以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为发展导向,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群和经济带的显著标志。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核心城市之一,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高质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更高水平加快大湾区建设,将国际港口名城建设全面推向更高发展阶段。


  重大意义


  长三角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区域。参与长三角一休化,加快大湾区建设,事关宁波长远发展,对提升宁波城市地位、核心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融入长三角共建大湾区是宁波服务国家开放创新战略,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城市功能的重大举措


  大湾区以高度开放为重要标志,既需要以全球城市为引领,加强开放型战略大平台建设,也需要切实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综观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开放创新战略不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上海全球城市功能逐步增强,大湾区建设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宁波港航资源优越、制造业发达、经济腹地广阔等优势,扩大制度和政策红利,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各类要素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新时代国家内外双向大开放格局的战略支点和枢纽城市功能,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在国际合作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大湾区建设,是宁波服务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极核功能的必然要求


  国际著名的大湾区,都是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性力量和科技创新的前哨先锋,世界级城市群大多分布在湾区,全球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大城市、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湾区。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发挥宁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作用,主动对接上海都市圈日益增强的南向拓展和功能溢出效应,切实推进城际战略合作和技术扩散,进一步构建完善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促进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有利于拓展宁波对内开放的通道和途径,进一步提升宁波在国际贸易物流港、先进制造业等优势领域的创新活力和服务能级,进一步完善提升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极核功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协调发展。


  3、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大湾区建设,是宁波加快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大湾区是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消费经济的承载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先行区,需要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高度集聚,具备高效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当前,宁波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潜能,补齐创新短板,高质量对接全球高端要素,超常规发展高端产业,全方位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科创走廊带、金融创新圈、人才和商务交流网络等核心创新要素供给体系,扩大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现实基础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7年长三角26个城市以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和全国11%的人口,创造了20%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个城市GDP超万亿,在全国14个万亿GDP城市中约占1/3。


  一、优势条件


  相比其它长三角城市,宁波城市特色鲜明,湾区资源丰富,经济基础扎实,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推进大湾区建设具备诸多优势条件。


  1、经济区位优势突出


  长三角城市的发展能级与港口资源条件具有紧密的关联性,26个城市经济总量总体呈东强西弱格局,经济能级前9位的主要城市基本均位于东部滨海临港地区。宁波开放历史长、基础好、腹地广,港口资源和多式联运条件优越,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蝉联全球第一,水运、公路和民用航空货运量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分别位居第2、第3和第4位,对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对内可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沟通海内外的集散枢纽优势明鲜,又兼具联接上海和长三角南翼城市的便利区位条件,在链接全球经济和辐射带动内陆地区更高水平开放中具有重要地位。


  2、国际交往网络较为发达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湾区经济成为我国加快新一轮开放创新发展的战略指引,宁波湾区在长三角乃至更广区域的战略优势不断显现。2017年以来,宁波坚持与上海、杭州错位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为统领,依托发达的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拓展国际经贸网络,加快建设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和“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对中东欧进出口贸易占全国比重提高到4.3%,先后成功举办3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4次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涵盖经贸投资、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往网络不断拓展,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


  3、经济开放度较高


  2017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7600.1亿元,居长三角26个城市第3位,仅次于上海,苏州。拥有境外企业和机构超过2000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处于长三角同类城市领先地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和境外投资额均居全国全省前列,为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4、制造能力较强


  宁波工业经济基础扎实的,制造业协作体系完备,制造业规模居领先地位。201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在长三角26个城市中位列第4位,拥有汽车制造、石化、家电、新材料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行业集中度较高,规模集聚优势明显。宁波是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近年来加快向制造强市迈进,传统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型, 12个智能制造项目列入国家级试点示范,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达15家,在长三角居领先地位。


  二、主要挑战


  当然,宁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大湾区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


  1、城市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对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和湾区资源,宁波城市能级仍然较低,城市功能发挥不充分。从长三角南北两翼看,南翼城市总体弱于北翼城市,宁波作为南翼经济中心的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有待增强。从南翼城市内部看,宁波经济总量与杭州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经济增长动能也相对较弱。宁波金融业对提升城市能级的作用也不显著,2017年宁波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149.1亿元,居长三角城市群第5位。


  2、产业结构演进相对滞后


  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看,长三角城市群已整体进入服务型经济阶段,2017年长三角26个城市服务业整体占比达到53.4%。而宁波产业结构升级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比重在45%左右徘徊。从产业高技术化进程看,产业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较小,新动能发展不足。2017年宁波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分别为26.7%和40.9%,在长三角各中心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


  3、科技创新能力尚有差距


  2017年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市本级可支配财力的比重为4.39%,低于杭州的5.34%;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35%,不仅大幅低于杭州、上海等城市,也低于无锡、苏州等区域强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6.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59件,与其它长三角中心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在2017年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中,宁波为263.5,虽排全省第2位,但仅为杭州的64.5%。宁波教育资源和大型科研院所较少,高校数量仅有15所,缺少985和211高校,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在校大学生为19万人,而同类城市中杭州38万人,南京80万人,差距比较明显。


  4、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招大引强的能力不足,目前宁波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只有49家,远低于上海、杭州等城市。虽然近年宁波跨国并购发展较快,并涌现出均胜电子、广博、东方亿圣、东人投资等一批国际化企业,但并购规模和总体实力仍有待提高,在2017年全省十大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宁波无一家企业上榜。企业境外投资领域比较传统,2017年宁波新批56个跨国并购项目主要集中在汽车配件、采矿、农业等传统行业,而杭州新批195个境外投资项目则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


  5、综合交通体系仍需完善


  铁路方面,跨杭州湾、甬温沿海和甬金西南三条重要高铁通道尚未正式开建,未能确立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地位。公路方面,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沿海、沿湾、跨湾的高等级陆路交通通道仍需进一步强化,市域内部湾区协同的公路运输网络亦需进一步完善。空港方面,宁波机场国际航线少、国内航线密度不够,且尚未形成与长三角区域主要机场的共建共享和常态化多层次交流机制,空港能级与大湾区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海港方面,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与港口吞吐能力形成较大反差,港口集疏运瓶颈仍然存在。


  对策建议


  按照长三角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秉持扬长补短、开放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宁波区域特色优势和引领创新、集聚辐射作用,在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创新合作、提升城市能级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坚定推进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协同发展和互利合作,通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确立发展优势。


  1、争创“一带一路”开放新优势,进一步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牢牢把握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试区的历史机遇,致力提升宁波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再造宁波开放新优势。


  一是推动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以创建综试区为引领,深入推进“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在自由贸易港、海丝指数、智能经济国际合作园、国际人才港、民营企业“走出去”等重点事项上取得新突破,率先落地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开放举措,在内外贸、投融资、财税、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有效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负面清单、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大数据资源整合等与国际经济规划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二是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开放协同。强化与上海的开放协同,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共建国际航运和国际金融合作链条,深度参与并抢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来的开放型经济新商机,通过与上海的互动合作打造宁波开放型经济升级版;强化与省内城市的开放协同,高水平打造义甬舟和杭甬沿湾、甬温沿海三条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强对全省港口和国际航线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引领浙江省大湾区开放发展的门户城市地位。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国际化作为宁波城市发展的目标导向,学习复制国内外先进城市在建设国际城市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依托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枢纽和高能级国际化平台,提升国际航运和贸易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人才、科技、信息等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大力培育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人文交流、商务服务、国际交往等功能,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的商事制度体系,围绕国际人士的医疗、教育、出入境等便利化需求,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营造国际化的人居服务环境。


  2、推进城际产业和创新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充分依托上海、杭州等地的科创资源优势,建设全国领先的产业创新中心。


  一是深化长三角城际创新合作。全面参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动与长三角城市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开放共享,建立科技交易市场建设协同联动机制,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和产业综合创新中心;建立与长三角城市的人才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城际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开放共享长三角人才资源市场人才资源库,促进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二是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开放协同。加强与上海在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民用航空制造、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企业双向布局投资、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和共建产业合作园,建立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争取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成果产业化基地。强化与省内城市的开放协同,加快推进杭甬一体化和宁波都市圈建设。三是提升本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聚焦新材料、智能经济、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和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补齐科技金融、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短板,加快培育形成具有鲜明湾区经济特色的宁波本土创新型产业集群。


  3、建设重大标志性区域和平台载体,进一步扩大城市集聚和外溢效应


  将扩大宁波城市集聚和外溢效应作为重要发展导向,加快推进重大标志性区域和平台载体的谋划建设。


  一是高水平谋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依托新材料科技城、南北高教园区、南部商务区、东钱湖等区域,聚焦新材料、智能经济、大数据等产业,把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和高端人才创业创新基地。


  二是高水平谋划建设前湾新区。依托中意宁波生态园、杭州湾新区、慈溪高新区等园区,聚焦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等产业,把前湾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名城、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浙江省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地和浙沪合作的引领示范区。三是强化市域内部“三湾联动”。杭州湾区域作为宁波当前产业、人才集聚的增长极,重点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打造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智能经济发展湾;象山港区域作为宁波最具海洋资源特色的美丽港湾,重点发展港航物流、海洋科研、临港装备、滨海休闲、体育运动、健康养生等产业,打造以滨海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滨海生态休闲湾;三门湾区域作为宁波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以未来产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湾。


  4、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城市集散枢纽功能


  交通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连通对接和高效运转,是宁波融入长三角和发展湾区经济的重要基础条件,应优先谋划、加快推进。


  一是加快融入长三角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提高跨杭州湾的交通直联水平,推动沪嘉甬铁路加快建设,启动沪甬交通廊道(沪甬城际、G15杭州湾二桥)前期工作;提高宁波在浙江省大湾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杭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和杭甬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谋划建设杭甬城际铁路,推进金甬铁路、甬舟铁路、宁波舟山六横公路大桥等建设。


  二是协同打造国际一流强港。强化宁波舟山港在港口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层地位,共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持续开辟国际集装箱新航线,实现与上海港和长三角其他港口的深度合作,增强长三角区域揽货能力,完善无水港布局,加快建成运输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国际强港。三是提升宁波空港枢纽综合能力。加快建设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谋划建设机场四期和机场第二跑道,全面提高机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开展机场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世界级机场群,规划建设继上海虹桥枢纽之后长三角地区又一个实现空运、高铁、城市轨道等交通系统无缝中转的栎社综合交通枢纽。


  5、强化与周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协同,进一步打造临湾高品质生活圈


  宜居性是世界典型湾区的一大重要共同特征,对于宁波发展湾区经济而言,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强化与周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协同,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临湾品质生活圈。


  一是强化对湾区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协同绍兴、舟山、台州等周边临湾城市,共建环保政策体系,配合出台泛杭州湾、三门湾等区域性环境政策协同框架,建立协同的湾区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搭建湾区环保合作交流联防联治平台,推行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建立跨界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海域等生态环境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区域联合监察、联合执法、重大项目建设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等协作机制。


  二是协同推进湾区产业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程度、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强度,推进实施标准统一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标准地”等制度,推进源头把控,把住产业准入关;积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静脉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实施企业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建设绿色工厂和智能工厂,推动形成符合湾区经济基本特征的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城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的公共服务一卡通,形成教育、医疗、社保、交通、通信、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共享、结算便捷;建设跨区域教育共同体、医疗联合体。共享区域文化和体育资源,增强联合承办国家大型综合运动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赛事、重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能力,通过融入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更高水平的宁波城市宜居生活品质。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