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丁旭:以标准为先的宁波高校人才培养探索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08/22 04:47稿源:宁波日报

  丁旭

  高教大计、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要认真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还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质量为王、标准先行”,人才培养关键要牢牢抓住质量与标准的统一。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为国家标准)是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国家高校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其涵盖了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大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一、人才培养标准为先

  国家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借鉴行业企业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产物,是确保高校教学的条件、活动和结果适合其预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能够实现政府以标准来管理、高校以标准来办学、社会以标准来监督的教育愿景,促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结构的建设和有效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依据国家标准的三大原则,高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将标准统一与特色发展结合起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在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有特色、有前瞻、有个性化地进行人才培养。以标准为先的“人才培养”就是量质并举、以质为先。

  二、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教育发展新趋向

  宁波通过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构建和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实施产教协同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了结构完整、体制多样、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宁波如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持续发挥地理优势,办好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仍是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将国家标准与区域产业优势结合形成合力,有效搭建政企校联动交流模式,突出重点,因校施策。宁波高校还应从适应、服务产业发展转向高度契合、支撑并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同时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宁波制造产业的基础和港口区位优势,在人才需求侧、供给侧共同发力,与宁波区域经济同频共振,探索“高校+产业园”互利共赢长效机制,修订我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宁波区域优势学科专业群,对接高等教育专业链、人才链和区域产业链,结合“一流本科、一流专业”的建设培养一流人才。

  三、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高等院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人才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精准施策,更需要学校、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宁波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应加强上下联动,将国家标准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并左右协同,明确校企合作是宁波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让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权,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发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基础专业;开展柔性的专业目录,促进多种学科专业交叉、多种技术融合的课程拓展,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产教融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将知识本位转化为能力开发,精准地对接宁波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宁波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引领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参与者,人才培养应与地区转型升级有效衔接,目标应将重点放在智慧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积极创建有宁波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依托宁波区域经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立研究型创新团队,开发高端科技成果,创建一流专业,培养智慧型创新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有效统一。

  四、组建高校人才培养导师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教育内容设计、学科体系建设以及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因此,有必要组建符合国家标准和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师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均衡的优化配置。人才培养导师机制应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宁波产业发展为导向,开展独立运行模式,保证导学和研究的独立性。导师队伍应以高校教师为主体,鼓励多元化参与机制,积极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相关人员参与。同时对高校导师团队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协同育人,跟上行业发展步伐,支持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认证,并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强化专业教学指导,推进高校专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梯次有序地进行人才培养。

  (本文为2018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