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漫谈

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06/20 09:30稿源:深圳特区报

  刘金祥

  假如一个民族人心得以凝聚,所激发出来的热情与智慧,将融汇成无比强大的能量,足以促使国人去创造一切能够创造的奇迹。与作为硬实力的经济、政治、军事相对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正是这种软实力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和谐,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与文化传统。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具有独特文化韵致和深厚人文底蕴

  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中形成的特定时间标识,是保障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绵延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文化载体,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这表明中央从顶层设计层面更加注重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具有独特文化韵致和深厚人文底蕴,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有重要维度。作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如何发掘其潜在的传统文化魅力,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让传统节日成为赓续绵延民族精神与情感力量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文化界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站在当代视野和全球化视角下,如何引导广大民众真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认知我们的优良传统,认知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永恒期盼,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做出的当下回应。

  从时令上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朗日高悬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从节庆上看,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一度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其起源发轫于古代百越地区(今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是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端午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如何对待节日的态度,检验的是民族文化自觉观念与自信意识的强烈与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民族的四大节日,是为我们先祖所独创的且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节日。但令人匪夷所思甚至难以接受的是,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邻国率先在国际上最权威的文化组织登记注册。

  我国对传统文化节日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9月端午节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在先,这对当时国人而言无疑猝不及防。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邻国,自己都承认“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竟然以“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无论如何韩国的提早申报成功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我国虽然迟滞5年也将中国端午节提升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但毕竟由于自家先祖所创制的节日让外人抢先推介而显得尴尬。此事提醒我们应在吸取既往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检省:为何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不正常现象?为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华——仁、义、礼、智、信等等,有时竟然要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去取经?

  回望历史,如何重视民族文化是一大课题。抛开隋代牛弘所总结的“旧五厄”、明代胡应麟所提出的“后五厄”、乾隆敕修《四库全书》、“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不说,仅以极“左”思潮盛行时期,其时将一切传统文化样式视作封建主义的残余加以砸烂和焚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浩劫,它给整个社会遗留下毁弃传统文化的积弊和恶习,以致现在一些国人一见传统文化就反感、回避,就产生将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冲动和本能,即使一些原本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传统节日,也屡屡被贬抑挞伐,逐渐被消解并淡出日常生活界域。以端午节为例,曾几何时,那些狂欢喜庆的风俗与仪式已经不再留存赓续于我国民间,多数地方看不见了汇集聚拢郊外的踏青人群,看不到了龙舟竞赛的壮观场景,采粽叶、包粽子的习俗已经逐渐被买粽子所取代,悬艾叶、挂荷包、佩香囊早已溢出历史记忆,端午节的内涵与形式与其肇始阶段相去甚远。

  假如将传统节日上升到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的高度,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先后申遗,表面上看似乎是对两个节日的态度,实则检验的是民族文化自觉观念与自信意识的强烈与否。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强大、政治强大和军事强大,更需要是文化的强大,即文化软实力的强大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强大、政治强大和军事强大,更需要是文化的强大,即文化软实力的强大。

  为什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军事强大的民族,在取得政权统治之后而于旦夕之间又灰飞烟灭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软实力,没有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统摄社会心理整合各界认识,没有文化软实力作为信念支撑和价值引领,即使是政治上相当强势之民族,在完成当下目标实现眼前利益以后,也会陷入歧路和迷茫。一直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在论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常常论及汉民族文化的巨大融合能力,这种融合能力其实就是文化软实力在发挥作用,它完成了非文化软实力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也使汉民族在经历政治危机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目前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与角逐,已经变得更加频繁与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时刻保持文化软实力的特色及优势,也就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话题。这一话题至少关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何为文化软实力?不认清不界定这一问题,当然无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二是文化软实力为什么重要?不正视不触及这一问题,文化软实力永远不会被摆上相应的重要位置。三是如何保持并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如同经济实力一样,它不是先天生成或自然增长的,而是根据思想需要和精神需求加以保护和生产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一样,需要物质方式和形态加以储存和呈现,那么用什么方式和形态来储存文化软实力就成为当下必须思考与认真设计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备受世界关注和瞩目,国人也引以自豪和骄傲。但同样需要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可以改变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形象,一些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保护。人们也许认为传统节日的人文功能微乎其微,不足以重视,但理论和实践表明:假如一个民族人心得以凝聚,所激发出来的热情与智慧,将融汇成无比强大的能量,足以促使国人去创造一切能够创造的奇迹。与作为硬实力的经济、政治、军事相对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正是这种软实力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和谐,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与文化传统。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精神的显现形式,保持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就加强了民族精神的内生力建设;失去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文化软实力,可能比失去经济实力、政治实力与军事实力更可怕。

  所以,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建设、修复和保护,从最本质意义上看直接关涉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换言之,文化软实力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而且还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上。文化软实力不足,势必引发文化的无力创造,从而剥夺整个文化机体的再生机能,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书中认为,如果将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巨人,那么经济实力显示的是其体魄,政治实力显示的是其骨骼,军事实力显示的是其双拳,文化软实力显示的则是它的血液,一旦失血过多,这个巨人就会轰然倒下,成为一具无人理睬的僵尸。因此,为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巨人的造血工作一时一刻也不能、不应停下,“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和“春节”这些重要传统节日,就是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这一巨人造血的干细胞。保护与利用好这些干细胞,民族文化就会传承久远,文化软实力就会敦厚殷实。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