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漫谈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8/04/12 01:18稿源:解放日报

  陈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新动能。他指出,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解释近年来新动能的迅速形成,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缺乏实证研究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试着通过分析供需间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新特征,为新动能成长给出一些逻辑上的推理,并为实证研究提供观察问题的视角。

  创新是“永动机”

  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的主线。经济学在古典和新古典时期,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基本结论是由“萨伊定律”给出的,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古典和新古典时期,经济学“宏”“微”不分。“萨伊定律”的宏观经济学含义是,市场自动出清,外部干预是不必要的;“萨伊定律”的微观经济学含义,实际上是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完成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真谛是,供给创造需求,不是静态的一般均衡意义上的,而是动态的增长动力意义上的。创新过程不断生成新的组合,促进产业突变和经济发展。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演化的本质特征。由此,创新被视为市场经济的“永动机”。

  对供需关系进行政策性或应用性分析,可能的框架有两个:

  其一,短期和长期。沿用这个相对过时的框架,其结论是短期需求导向、长期供给(技术)创新。这里短期和长期不是具体的时间,短期即总供给不变,只有总需求变化,长期是总供给也变化。显然,在技术变革如此密集的年代,这个假设用在政策分析是不合适的。因此,这个框架不适用。

  其二,市场与企业。这个框架是建立在科斯的企业理论基础上的。“企业是替代市场而产生的,二者构成一对关系。在供需这对基本关系上,需求导向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决定,供给创新则是创业者、企业家不断试错的过程性活动。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假设下,市场和企业本质上是等同的;但现实情况是,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的常态。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不仅成为经济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对象,而且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力量。

  规模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变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家主导的供给创新,在供需互动格局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特征:一是供需间对接的精准度提高,二是供需间互动的速度加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的平衡状态总体上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仍然难以根除“供需错位”的现象。“互联网+”所形成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消费者和制造商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需求与供给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供给满足需求及其变化更为顺畅,且交易成本得以有效下降。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一定程度上,它们再也不是规模化、流水线、集装箱的纯制造业,而出现了“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企业和产业。

  过去是制造商与消费者的正向链接,现在是消费者与制造商的反向链接。在这一格局性变化的影响下,经济生活中的很多“痛点”,如产能过剩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间对接状况的改善发生根本性好转。同时,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正在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经济逐步转变。“新制造”的故事首先出现在服装行业、手机配件和玩具行业等领域。接下来,借助于互联网的翅膀,一场全方位的产业变革即将爆发。它意味着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革命性发展,也意味着智能制造业的同时崛起,新的生产工具和装备为全产业融合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和平台。

  供给端“弯道超车”有后劲

  在供需对接更加精准的同时,需求和供给还表现出快速互动的特征。具体表现:需求端集中了人均GDP达9000多美元的近14亿中国人,其中有4亿多购买力较强的中等收入群体;供给端集中了一批成长性良好的互联网公司,它们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集聚并实现大量消费需求,而需求导向又反过来促使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张;相关公司利用“规模红利”,寻求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模式再造,进而在供给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前些年,有一个热词叫“弯道超车”,用来形容互联网公司利用中国巨大的需求规模、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情形。当时就有人指出,我们的“弯道超车”大多在需求端,表现为网购和电子商务的巨额销售量。但在今天,这些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硬件制造上均有卓越表现。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些年讲的“弯道超车”,供给端的“弯道超车”强劲显现。

  “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和智能制造的供给创新,是新动能的一个重要解释。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能够不断优化升级,并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本上得益于新常态引领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和创新驱动中形成的新动能。数据表明,新旧动能转化正在加速。所以,李克强总理用了“快速崛起”来形容新动能。今后5年,我们要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通过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等战略举措,发展壮大新动能。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