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徐林: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新特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11/15 11:04稿源:人民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以这一主要矛盾转变为依据,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重点和改革取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呈现一系列新特征。站在发展新起点上,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持续低迷,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转弱;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变化,过去10年工资水平不断上涨,制造业成本优势快速减弱;三是更多新兴经济体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吸纳制造业投资,加入了世界市场竞争;四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快,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制造品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国内供给侧还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需求、高端制造品需求、高品质服务需求等高端需求,外溢到海外市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到国外采购消费品和优质食品,并到海外留学、旅游、就医等。


  上述发展条件变化,使我国原有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动、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制约。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表述,主要内涵是: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转弱的问题变得日渐突出。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效率提升,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之间协同发展、互相支撑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更好发挥国家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成本合理、品种多样的融资服务,特别是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服务;强化人力资本培育,为实体经济升级提供更多具有更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


  三是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增长必备的体制保障。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好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深化供给侧改革乃根本解决之道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这是针对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


  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我国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依然不适应需求升级和精细化要求,产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重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存量供给品质,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要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经济的质量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围绕中高端消费需求,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要继续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整体债务杠杆率,特别是要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补短板方面,要强化重点地区重要污染物排放的防控和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已经明确的脱贫目标和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企业家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法治,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长期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使他们植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全社会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作者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