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杨宜勇:“一带一路”建设互利共荣谱新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05/11 01:38稿源:宁波日报

  去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今年5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千日磨一剑!这不仅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逐渐成为亚欧大陆各经济体的战略共识,而且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动能。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无疑将对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推动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杨宜勇

  一、“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非凡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二为一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而且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特别强调: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先是解决了向东开放的问题,然后是解决了向北开放的问题;现在“一带一路”既要解决向西开放的问题(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又要解决向南开放的问题(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了中国东南西北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也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开放型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强支持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二、“一带一路”补中国GNP短板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为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举例说明: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中国的GDP。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所谓发达国家,一般都是GNP大于GDP,宣扬我发财你发展;所谓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GNP小于GDP,口号多是你发财我发展。

  虽然从GDP来看,在2010年,中国就毫无悬念地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2012年世界各国以实际价格计算(GDP平减指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排行来看,形势依然不容过分乐观。1,美国($18685.21 Billion);2,日本($5984.30 Billion);3,联合王国($5079.56 Billion);4,中国($4942.67 Billion);5,德国($4868.25 Billion)。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未来中国国土上生产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会有所放慢,但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引领下,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速毫无疑问将来会有所加快。因此,中国对于GDP增速放缓不必太过紧张,因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量超过招商引资的总量,中国已经开始进入GNP增速快于GDP增速。“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发展,将使得中国努力补上GNP的历史短板。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资本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依靠外来资本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格局是不能持久的。中国必须通过“走出去”拓展全球资源布局,重构中国全球价值链。伴随中国对外经济战略转型,实现从追求GDP到追求GNP的跨越是必由之路。从一方面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国际收支账户持续“双顺差”,不仅这种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其中也蕴藏着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从另一方面看,随着中国资产规模、国内储蓄、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基础条件,不可能不有所作为。

  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中国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70多份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经过共商,推动共建了一批标志性的合作工程。近3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进展效果良好。

  三、国际产能合作拉开历史序幕

  中方倡导国际产能合作,主张把中国的优质产能和优势装备,同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结合起来,同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需求对接起来,既可以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和健康增长注入新动力,又可以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开辟新空间,还可以为各国企业合作共赢创造新机遇。

  沿着“一带一路”,中国将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产业集成优势,深度开展绿色的国际产能合作。绿色国际产能合作不仅会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而且有志于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发达经济体也可以从中受益。“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国际产能合作将聚焦“一轴两翼”重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圈定交通、能源、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等优势产能行业,并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扶持政策将更加精准发力。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区域、行业、扶持政策等做出顶层设计,为国际产能合作指明了方向,“十三五”国际产能合作专项规划作为进一步的行动纲领,将指导意见的内容作出细化。未来在区域布局层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将以哈萨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重点国家为“主轴”,以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重点国家为“西翼”,巴西、秘鲁等拉美重点国家为“东翼”。未来在产业布局层面,“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动“走出去”的将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汽车、农业等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包括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优势装备,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将优化对外合作管理,具体包括提高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备案制;以建营一体化等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提高装备出口便利水平等。此外,将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具体包括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资金投向;逐年增加“两优”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规模,提高“两优”贷款优惠度;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险等,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等。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完善国别规划、投资指南、风险报告等信息平台。

  国际产能合作,既是新时期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是中国引领的国际产业体系重构。2017年以来,中国引领的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有三大亮点:一是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以及G20杭州峰会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国际产能合作是贯彻实施国家经济外交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具体的行动纲领。二是优先突出了“一带一路”和“两廊”的重点区域布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产业优势,重点输出高铁、通信、电力等优势产业和能力。这不是落后产能的转移,而是将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这是顺应世界产业转移基本规律的创新之举、共赢之举。三是特别强调互利共赢合作观。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还加强了双边、多边、第三方乃至多方企业间的产业合作,既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也发挥了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经验优势,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三赢”“互利多赢”。

  四、中国“走出去”步入新阶段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是适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总而言之,“走出去”战略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扩大数量、更要讲质量,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新议题谈判。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努力排除风险因素,加强先行先试、科学求证,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筑牢安全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FDI (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FDI为0.0008亿美元,1989年为33.93亿美元,1999年为403.19亿美元,2009年为950亿美元。2009年美国FDI流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占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中国商务部2017年1月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吸引FDI达到1300亿美元,依然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实践证明,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净输入国转变成一个资本净输出国。如果过去我们的“走出去”主要靠散兵游勇,那么今后的经济“走出去”就必须自觉地统一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之下,既要加强自我约束,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中国赢得更多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投资将保证中国的原材料输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也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朋友。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高端声音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尹汉宁瑶表示,在“日益增长”之后,增加了“不断升级”、增加了“个性化”;在“物质文化”以后,增加了“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所赋予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在日益增长的同时,也对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升级”包含了品质不断提高和结构不断优化的内涵。“个性化”,是对需求多样化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意味着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既有总体的要求,又有个性化的要求。在“物质文化”之后增加“生态环境”,其针对性在于: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承载压力大;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生活质量、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一带一路”将开启包容性经济全球化新时代

  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道”(即新的合作理念和思维),这个道的关键词就是包容性全球化。

  “一带一路”建设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首先,应重视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维系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依赖市场机制解决所有问题;其次,推崇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只推广一条道路,即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道路;第三,强调国家之间发展战略的对接,寻找利益契合点,这并非仅仅满足资本“信马由缰”的空间扩张需要,将让更多地区受益;第四,坚持“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理念,突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寻找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放在首位,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五,遵循“和而不同”的观念,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包容性全球化。从历史趋势看,包容性全球化可以视为经济全球化的2.0版本,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切实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供给侧质量不高、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导致需求受到压抑和外溢,已经影响到经济转型升级,阻碍了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形成。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

  应着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减少无效供给,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胜劣汰,自发地实现市场出清,让“僵尸企业”关门走人;同时压缩劣质供给生存空间,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市场中的伪造、仿冒、以次充好行为。扩大有效供给,就是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百年老店”。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