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学有所思

加快推进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03/20 09:48稿源:宁波日报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通过实施产业高新化、城市国际化、发展均衡化、建设品质化、生态绿色化、治理现代化的“六化协同”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这为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也是宁波城市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保障需要,尤其是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和对国际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切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邵光华 史斌

  一、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宁波现有高校16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万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外国留学生4000余人。全市高校“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留(访)学3个月以上1000多人次,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1600多门。作为全国首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宁波市各高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能够依托学校自身发展重点或特色学科专业,吸引国外优质资源联合办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港,作为现代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城市,宁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优势。

  从地缘来看,宁波处于“一路”的发源地,经济社会发展与西亚、中东欧和非洲等沿线国家的往来相对频繁,已与“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城市缔结了友城关系,建立了非常紧密的通航通商关系,具有显著的外向型特征。

  从高等教育自身看,宁波的新材料科学、海洋学科、纺织服装等学科专业在国内排名靠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一批在甬高校办学国际化程度已位于全省前列。

  从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看,近期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成立,作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重大项目之一的宁波大学梅山海洋科教园项目正式签约,随之将建立宁波大学国际联合研究生院、麻省理工学院(MIT)物流创新学院、中美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心,以“一研究院、两学院、三基地”为创新载体,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打造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高新技术研发新平台、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国际教育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

  二、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短板制约

  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虽已取得可喜成绩,为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整体而言,宁波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跟同类城市相比尚有差距,存在一系短板制约亟待突破。

  1、宁波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偏低

  高水平大学缺乏是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短板。在五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中,大连、青岛、厦门都有“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以青岛为例,具有“985工程”高校1所、“211工程”高校2所,国家重点学科17个。而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尚无“211工程”高校,无国家重点学科,无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对基础较为薄弱的高等教育,在合作办学方面,宁波市也没有显现出强劲的势头。而深圳市目前在大力引进世界名校发展高等教育,启动了“1+1+1”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工程——即1所国外一流大学,1所国内“985工程”大学,外加深圳市政府。其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6年开始招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湖南大学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罗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合作办学也已经开始启动。

  2、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尚不能满足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需求

  从模式上看,宁波市仍以纵向引进型国际化为主,即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宁波高校主要是借鉴、学习国外或境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属于引进者、模拟者、从属者或者复制者,而非主导者、输出者、领先者或创新者。总体上“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有的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扎实,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离建设国际港口名城要求还较远。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逆差”较大。从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可以看出,项目多为零星项目,机构类型的合作较少,招生过于集中在金融、物流、国际会计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国外留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宁波高等教育还难以满足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和“一带一路”多方面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需求。

  3、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投入偏少

  上海市3年投入36亿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北京市5年投入近100亿在高校建设20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福建省为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每年每所投入2.8亿;广东省连续投入130亿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仅东莞理工学院5年就将获得省市财政投入20亿,深圳市每年投入10亿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特色学院。与这些省市相比,浙江省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相对偏少。就近年来浙江省开展的重点大学建设来说,宁波大学作为重点建设大学,一年从省和市仅获1亿的经费投入,其中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费就更少。

  三、推进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为更好地实施“六化协同”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必须找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进程。

  1、建立特色研究院及产学研基地

  对接宁波重点发展的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3-5个学科或学科群,建立3-5所“1+X”模式的特色研究院。由宁波市财政投入,吸引1所国内一流大学嫁接1所国外一流大学来甬办学,国外大学可优先选择来自“一带一路”国家;或者由宁波高校中排在国内前列的优势学科专业嫁接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如依托宁波大学“现代海洋科学”“电子信息通信”“生命与健康”等优势学科群进行嫁接;又如可直接建设起点高、国际化、小而精的研究型学院,以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特色研究院立足于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可以迅速且有效提升宁波高等教育层次和水平。

  建立5-8个“国际化的产学研基地”。借鉴宁波大学与多国专家打造科技部“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成功经验,参考宁波“国际博士创新研究中心”与50多家企业形成紧密的校企创新合作伙伴联盟新模式,对接宁波市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物联装备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遴选5-8个学科专业,建设国际化的产学研基地或中心,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参与,满足产业经济转型后的人力资源需求,促进国际性、创新性的产业升级。

  2、依托(北仑)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大学来甬开展合作办学和创新创业

  建设国际化社区,创设好的生活环境,为国外专家提供舒适的居住服务,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引导重点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培养、合作项目的研究,助推“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借助科技城建设,增强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争取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

  3、构建由宁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及潜在的民间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新机制

  政府主导建立基于PPP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多元投融资新机制,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种子基金,撬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利用合同方式约定和保障各参与方的权益。努力构建服务对象多元、融资渠道多元、收费方式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提供新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质职业技术人才。

  在具有一定竞争性和营利性的职业教育领域,大力鼓励各类非政府资金进入。引导现有高等职业类院校紧跟宁波“一带一路”发展需要,积极谋求职业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与转型。能够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由学生及家长付费,能够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的职业类培训可采取与企业联办的方式由企业付费,为普通宁波市民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由市财政资金负担。

  充分发挥宁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集全校力量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寻求和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训。

  4、努力提高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和层次

  以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扶持港口、物流、会展、模具、卫生保健等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立与“一带一路”之国际化相吻合相适应的专业及专业课程体系,尽快提升其培养质量和层次,使专业和课程更加符合“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需求。

  鼓励支持高职院校优势与特色专业升格或者国际化合作办学,通过试点逐步开展本科生和硕士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规格和水平。如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中英时尚学院,进行一定比例的本科生与硕士生的试点招生与培养。

  支持沿线国家小语种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沿线国家和地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要引导、支持宁波现有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注入小语种元素,为在校大学生增设亚洲小语种选修课程,为国际贸易、工程设计等专业增设小语种必修课,为其今后服务亚太区域发展奠定基础,为未来亚太区域交流、合作与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鼓励在甬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扩建小语种专业。

  5、鼓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品牌特色专业“走出去”

  政府协助将职业教育推向国际市场,重点投入建设经费,建立2-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职业院校或重点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提升其“走出去”、“融进去”的能力与水平。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联合建立海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锻炼的机会,共同培养适应境外工作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劳动者和职业人才。如海天、贝发、中策、春和等境外生产基地都可作为海外实习基地。同时也可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为当地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

  鼓励有条件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科专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设立海外分校,尤其是在相对落后而职业教育有着旺盛的需求的非洲、西亚国家或是在基础好的、政局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办分校。

  6、乘“一带一路”之风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规模

  鼓励招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与国外或境外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师生互换和科研合作等。未来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院校可重点选择“一带一路”有关国家或地区高校。

  扩大“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宁波高等教育的了解,扩大教育间合作,寻求教育合作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甬就读。

  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特别设置“一带一路”奖学金,向中亚、西亚、东非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倾斜。

  (作者分别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