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刘备的教子之道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7/02/16 02:04稿源:宁波日报

  姚志明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情恶化,下遗诏给太子刘禅(小名阿斗),并将遗诏给诸葛亮和李严过目,大意如下:朕看情形是不会痊愈了,人生五十岁便不称夭折,今吾已六十有余,当复无恨,倒不为自己担心,只以你们兄弟的将来为念。听诸葛丞相说,你等器量甚大,进步很快,超过他的期望,如果真能如此,我又有何忧,希望你能更努力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切以求贤求德为目标,使臣民能对你完全心服。你的父亲一向德薄,不值得仿效。希望你能多读书,特别是《汉书》《礼记》一定要详读,闲暇时也要多研究《六韬》和《商君》(商鞅),可以增强智慧和意志力。听说诸葛丞相整理有《申子》(申不害)、《韩子》(韩非)、《管子》(管仲)、《六韬》等书籍,宜多向他请教。

  遗诏的内容,大部分被罗贯中引用到《三国演义》。刘备亲生儿子有三个,依次为刘禅、刘永、刘理。养子刘封在刘备去世前已被杀。这个遗嘱应是对三个亲生儿子所说,尤其针对刘禅。那么,刘备生前是怎样教子的呢?

  勿为恶,多为善。刘禅继位时17岁,他与其父不同,是个纨绔子弟,养在深宫,不谙世事艰难,身边几个太监围着转。刘备的心境是:怕阿斗学坏,怕佞臣教坏了他。因此,谆谆告诫他不要做坏事。千里长堤,溃于蚁穴,阿斗继位后的行状恰恰被先父言中,终刘禅一生,庸则有之,暴行却找不到,也算是把老爹的话记住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兼顾兴利除弊、兴善去恶两个方面。把心思精力花在做善事、正事上,才不会去干恶事、坏事。这是辩证的,两句话必须连起来思考。刘阿斗做过的善事很少,但有两件值得肯定:一是降魏。刘禅自知无先父刘备和诸葛亮之才,国虽破,但家不要亡,更不要连累芸芸众生,使老百姓蒙受刀兵之苦。假如坚持一战,失败之运不可更改,却会生灵涂炭。蜀灭投魏,刘禅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却保护了老百姓。二是充分信任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治理蜀中发展经济,与吴国恢复同盟关系,刘禅总是乐观其成,从不干预。诸葛亮“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这也是刘禅用人不疑的结果。毛泽东也曾肯定过刘禅:“阿斗有自知之明,明知自己的知识浅薄,事事俯首听命于诸葛亮,依从诸葛亮,才使得诸葛亮能够在四川大展才华,励精图治,六出祁山;如果阿斗不听诸葛亮的,像孙权后代孙亮那样,自己当皇帝就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不是垮台得更快么!”诸葛亮死于234年,蜀汉灭亡在263年,坚持了近三十年。刘禅“萧规曹随”,还是作了一些努力的。须知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十多年后,秦国就烟消云散了。

  人至将死,其言也智。永安托孤,刘备哭着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这番“诛心”的话,解读众多。刘备知道刘禅“不才”,以“不才”之刘禅,对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如果君臣相争,结果可想而知。刘备用了“上屋抽梯”之计:我都这么说了,你诸葛亮看着办吧!于是诸葛亮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刘备的遗嘱见到了效果,诸葛亮以行动证明,他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魏蜀吴三国,只有蜀汉二代而亡。教训之一是刘备军务繁忙,无暇教育刘禅,或者说没有将教育后代放到重要位置上。虽然遗嘱写得很有道理,但已经晚了。刘禅17岁登基,歪脖子树已朽木不可雕了。刘备给两个儿子取名刘封、刘禅,幻想能成一番大业,封禅泰山,结果却是一枕黄粱,令人扼腕叹息。

  刘备给刘禅开列书单,要求儿子详读《礼记》《汉书》,希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东汉灭亡近在眼前,不可不引以为戒。同时,刘备很重视法家学说。《商君》《申子》《韩子》《管子》以及《六韬》等,都是治国安邦的有用之书。多读书可以增强智慧和意志力,刘备深深了解这一点。他虽是织席贩履出身,但曾拜名师求学问,史有记载。

  敬听师傅,父事丞相。刘备登上皇帝位后,正式下册文说:现册封刘禅为皇太子,继承王室,安邦定国。特委派使臣丞相诸葛亮持符节授予印绶,望太子敬听师傅教导,每做一件事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不可不努力啊!刘备在《遗诏》中又再三叮嘱刘禅“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期望,对刘禅耳提面命,悉心教导。前《出师表》中,诸葛亮教育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临终又手书遗表给刘禅,希望他“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遗表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要努力为善。为君者最大的善是施恩于天下老百姓,亲贤臣;二是不能为恶。亲小人就是为恶,而且是大恶。当时刘禅已露“亲小人,远贤臣”之相,蜀汉首席大学者谯周曾力劝刘禅“行节俭之教,去声乐之风”,刘禅当庭加以拒绝。诸葛亮要求刘禅多听臣下的“善道”,不能不纳“雅言”,但刘禅被宦官黄皓哄得团团转,没有把蒋琬、费袆、董允等贤臣的话听进去。

  刘禅给后人留下了两个说辞:“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可见,一个人“成败利钝”,内因还是决定因素,诚如诸葛亮所说“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