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

徐正:做—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徐正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2月30日 09:06

  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同行:

  首先感谢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和新闻界同行对我的关心,给了我“省飘萍新闻奖”这么高的荣誉,还让我参加了这次巡回演讲报告团。我是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24年来,我的每一滴成绩,都是在组织上和报社同仁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尤其是走上宁波晚报、宁波日报领导岗位后,我仅仅是履行了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履行的组织、协调职责,报社每一个奋斗目标、大量的艰巨任务和具体工作,都是依靠全体员工尤其是一线采编、经营人员的艰苦努力去完成的。作为个人,我确实没有动人的事迹可以报告。在这里,我只是向大家汇报自己走上新闻岗位以来所做的一些工作和点滴体会。

  培养好作风多出好作品

  我于1980年7月毕业于原杭州大学新闻专业。走上报社领导岗位前,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也在宁波日报工交部、地方新闻部主任岗位干过几年。从事新闻工作24年来,我撰写和策划、编辑的新闻作品及论文,有20余件在省市和全国性的各类优秀新闻作品、论文评选中获奖,其中获省好新闻奖10篇,获全国晚报好新闻奖5篇。

  新闻工作者要多出精品,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自己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这既是许多优秀新闻界前辈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的深刻体会。

  记得八十年代初在宁波日报担任科教记者时,举国上下正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潮,为配合全市性的尊师重教活动,报社让我去采写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写了几篇后,总觉得主题类同,人物特色不鲜明。经老同志帮助指点后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是自己只盯着先进人物事迹的书面材料,采访也只是“蜻蜓点水”,局限于书面材料的核实、补充。后来,在采写全国优秀教师孙曾佑和单梅芳时,我接受了以往教训,注重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着力探寻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比如采访长期致力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孙曾佑老师,我除了多次采访她本人以及她的同事和家人,还像小学生一样听了她好几堂课。采访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的单梅芳老师时,尽管介绍她事迹的书面材料较详尽,但我仍坚持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不怕长途车和拖拉机在山区的颠簸和徒步翻山越岭的劳累,深入到四明山深处一个叫大元基的偏僻山村实地采访两天,掌握了大量生动的一手材料。由于采访作风踏实,我写的介绍这两位优秀教师的长篇通讯,通篇由感人的情节、细节构成,既有先进人物的共性,又有他们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见报后,社会反响较好。不少读者还来信赞扬,宁波日报也作了摘登。

  1990年的一天,余姚市经委主任杨德水出差途中遇车祸不幸殉职。当地有同志向当时的宁波市委领导建议宣传杨德水。接到上级下达的采访任务后,我在杨德水已去世后好几个月且又无介绍杨事迹的书面材料情况下,到余姚市采访了整整一个星期,跑机关、下工厂,先后与十几位与杨有过工作接触的同志详谈,还采访了他的家属。经过深入采访,我写了介绍杨德水感人事迹的大通讯《公仆之歌》。这篇通讯在宁波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社会反响热烈,也引起了宁波市委的重视,经过调查,市委最后作出了全市共产党员向杨德水同志学习的决定。

  日常大量的新闻报道,老题材比较多,如劳模先进报道、救灾抢险报道、国企改革报道等。我在采写这类老题材时,比较喜欢思考各种问题,比较注意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力求从老题材中写出新意,写出群众和领导都愿看的东西。

  1988年,宁波市发生“7·30”特大洪灾。宁波和丰纺织厂70位平时较难管理、表现不怎么样的青年机修工(俗称“蓝帽子”),在赴宁海县帮助受灾的兄弟厂恢复生产中,个个表现突出,受到市委领导表扬。接受报道他们事迹的任务后,我认为仅从歌颂和丰“蓝帽子”奉献精神角度来采写,显然缺乏新意和深度。因为当时此类主题已报道过多次。为此,我经过深入思考,变换采写角度,围绕“蓝帽子”平时与抗洪救灾中表现的强烈反差这一土线,先后采访了和丰厂十几位“蓝帽子”和企业领导,还开了好几个座谈会。最后,我采写的这篇题为《蓝帽子现象》的报道篇幅不长,却提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深思的问题:“蓝帽子”平时和关键时刻的表现为何会出现强烈的反差?怎样全面认识新时期的青年工人?如何营造能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大环境?见报后,我还在报社领导支持下,在报上主持了“蓝帽子”现象大讨论。我白天组稿、采访,晚上编稿到深夜,每天刊发一组讨论稿。这次大讨论在短短一个月内收到读者来信百余篇,刊登30余篇。这篇通讯和大讨论在宁波引起了强烈反响。来信参加讨论的既有企业的厂长、书记,也有不少一线工人,看得出他们对这篇报道和讨论都非常关注。宁波市经委召开厂长、书记座谈会,专题探讨“蓝帽子现象”。市委主要领导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表扬。人民日报在一版以近三分之一版面的通栏篇幅,总结了“蓝帽子”现象大讨论。有关“蓝帽子”现象的报道还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

  我在担任宁波日报工交部主任期间,对创新深化企业改革的报道也进行过有益的探索。1991年下半年,宁波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企业人事、劳动用工及分配制度改革(简称三制改革),有12家企业列入首批改革试点单位。以往遇上类似这样的事,往往先简单地报一个动态,尔后等上半年或一年再去报道经验,结果导致事物处于变动状态的各种最新信息不能及时传播出去,报道的内容总是那么干巴巴的几条,信息量少,读来枯燥无味。而这一次,我决定打破搞“一两次完成式”报道的惯例,对三制改革作“进行式’’跟踪报道。除了组织记者及时对试点企业三制改革总体情况进行连续报道外,我专门派一位记者在改革起步较早的宁波日用不锈钢制品总厂蹲点,并针对其他试点企业普遍关心或存在的问题,指导记者对该厂在制订、实施改革方案中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如何引导职工把目光盯在做大“蛋糕”(指提高效益)上,如何向一线苦脏累和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倾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跟踪报道。同时,还指导记者以反映职工心态和精神面貌为主,对该厂全员劳动合同制签字仪式、实施改革方案第一个月的发工资日及改革后不断涌现的各种新事,逐一进行现场报道。在短短两个月内,仅有关该厂三制改革报道就发表了10余篇。这次进行式跟踪报道不但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而且可读性和指导性也结合得较好,受到有关部门和报社编委的充分肯定,其中报道该厂全员劳动合同制签约仪式的现场见闻《掌声中诞生》,还获1991年度省好新闻奖。

  1993年7月份起,我任采编合一的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主任,具体分管二版地方新闻版。一年多来,我在报社领导支持下,发挥采通编合一的优势,带领本部同志对二版地方新闻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之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扩大信息量,增强时效性和报道深度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以往,二版地方新闻很少评为本报年度好稿。那年下半年,二版地方新闻被评为年度好稿的有9篇,占全报社当年年度好稿总数的四分之一。还有5条二版地方新闻,在全国百家中等城市党报现场新闻大赛中获奖。期间,我还和部里其他同志一起,采取典型引路、由点及面、读者参与、层层深入的办法,组织了一寸黑白特急照定价、医德医风、制止住宅任意装修风三次大讨论,均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其中我设计、主持的

  “一寸黑白特急照定价引出的话题”的讨论,由于抓住了价格放开后企业如何自律、如何正确处理好与消费者关系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有一定深度,人民日报、文汇报记者发现后,均以千字以上篇幅,在各自版面中予以介绍。我编的“一寸黑白特急照要价20元”一稿,分别被评为省市好新闻奖。由于版面上有较大起色,我们地方新闻部当年还被评为报社先进集体。

  倾力打造晚报品牌

  1994年10月起,我受宁波日报党委委托,筹备创办宁波晚报。1995年1月,宁波晚报正式创刊后,我作为第一任总编,主持晚报工作长达8年。这期间,我和同事们一起为打造晚报品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传媒吸引读者,占领市场的关键所在。而这种形象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会在公众中形成,并逐步成为一种品牌。这一理念是我在办晚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理念的逐步形成,也促使我和晚报编委把打造“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的社会形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力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奉化一农民被深圳一家医院的马大哈医生接错肠子,而医院不予理睬。我知道此事后,即组织晚报记者对此事作连续报道,并进行了具体策划,还邀请市卫生局和奉化市有关领导以及律师一起到病房慰问病人,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促使医院承担了全部责任,赔偿了病人的所有损失。有关此事的报道被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全国15家媒体转载,还被评为省好新闻三等奖。

  1999年3月,象山县连续发生几起恶性交通事故,造成多人伤亡,肇事司机均持河南商丘市的驾照,当地居民忧心忡忡。为尽快搞清事实真相,我向晚报要闻部提出了派记者以考驾照司机身份赴商丘暗访的设想。结果,记者在暗访中果然发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驾驶员速成班”。我及时让晚报要闻部把记者发回的现场目击报道编发在一版。此事披露后,很快引起了公安部的重视,专门派工作组进驻商丘,取缔了这个“驾驶员速成班”培训班。这一报道先后获省好新闻二等奖和中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八年来,在我的倡导下,类似这样发挥舆论监督优势,为寻常百姓排忧解难的有较大影响的个案策划,晚报几乎每年都要推出三五次,帮助被违章变压器电击致残的农家孩子小岑磊获得16万元赔偿、帮助普通农民徐豪良打赢房产官司、为不愿使用假币而被老板娘辞退的安徽打工妹伸张正义并引发诚信大讨论等一系列报道,许多读者至今仍记忆犹新。我还十分重视通过开设相关专栏,举办多种便民服务活动,为更多寻常百姓排忧解难。八年来,晚报先后推出了“我们来帮您”、“市长电话专线”、“新闻110"、“读者热线”等专栏;举办诸如指导高考学子填报志愿(连续搞了八年)、帮数百名寒门学子寻找结对助学的热心人、为抢救白血病患儿捐款等有影响的大型便民服务和公益活动不下50次。仅2002年暑假前后举办的大型教育系列服务活动就有10项,参加活动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达万余人次。1999年3月起,晚报还推出了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小记者活动,创办了小记者周刊。我也参与了先期的组织策划工作。到2002年,晚报的小记者已增加到2.5万人,遍及宁波城乡。

  利用传媒优势为寻常百姓排忧解难,仅仅是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的一个方面,作为总编辑,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办报的整体质量,提高整张报纸的市场满意度。在晚报历次改版、扩版中,我坚持增加与宁波市民生活关联度大的新闻报道容量。前些年,我又通过多次的读者调查,根据城市受众需求的变化,推出了健康、教育、每周经济等实用性、新闻性较强的六大周刊,并以晚报的视角和风格,力p大了与市民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主流新闻、政策法规解读以及重要事件的报道力度。如中国加入世贸前夕,我组织晚报采编人员选取与宁波经济结构、企业特点、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20个专题,用名为《走近WTO>>的20个专版进行系列报道。2001年下半年起,晚报每天安排6个版面来报道国内外时政要闻、热点追踪,满足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读者的新需求。此外,我还十分重视以管理促办报整体质量的提高,先后4次主持对采编人员考核的大调整。2002年7月,我还在原稿件质量、定额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稿件、版面质量等级日评制度,评比结果天天上墙公布,并大大增加了定额中的质量指标比重。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这不仅仅是对党领导的媒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媒体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直把这两个“坚持”视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来履行,视作贯彻“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办报宗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几年来,我几乎每年在晚报开展“全员把关意识”教育,要求采编校人员以“人人都是最后一道关”的政治责任心,把握好舆论导向,力求做到“五个不放松”,即每一天、每一道环节、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标题都不放松,还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我自己在从严把关上率先垂范。除了仔细审阅分管的版面,只要在报社上班,每天清样前都要浏览晚报所有版面的标题和大体内容。每遇敏感时期,我都就导向把关问题,在部主任会议上加大“敲警钟”力度,及早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在组织重要事件、重大主题的报道中,自己也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如揭批法轮功战役打响不到一个月,晚报刊登了70余篇揭批法轮功的报道和文章。对港澳回归祖国、中国入世、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申奥成功、上海APEC会议、迎接新世纪等大事和喜事,晚报也都以系列专版或特刊的形式予以充分报道。有关这些报道的策划工作我都直接参与。我还十分重视配合市委、市府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组织采编人员积极主动地开展有晚报特色的舆论引导。晚报先后四次获全市性重大活动报道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下半年,我组织策划的有关科教兴市报道以及“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大讨论,由于针对性强、力度大,特色鲜明,受到市领导和读者的好评。省报纸阅评组在阅评刊物(第393期)上作了详尽的介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任晚报总编期间,晚报对歌星、影星的报道一般都是低调处理的,但遇上科技明星,我就大张旗鼓地组织宣传。1999年9月,一批宁波籍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还乡参加科教兴市系列活动,虽然院士还乡活动只有3天,但经过我和相关部室精心策划,晚报有关这方面的文字报道多达17条、照片12幅,基本上都在一版刊发。我专门为院士还乡活动写了言论,配发在一版。配合院士回乡活动,晚报还在一版特辟“甬籍院士简介”专栏,逐日刊登每位甬籍院士照片、简历、主要成就及格言,时间长达两个月。两院院士路甬祥、陈俊亮、陈亚珠、周兴铭等专访也是晚报率先推出的。1999年年底,晚报院士还乡活动报道被读者评为创刊5年来最有影响的十大报道之一。

  在晚报传统的拳头产品社会新闻经营上,我坚持不“炒”内容低俗的各种绯闻,对那些品位高、能给人以深刻启迪、教育的社会新闻,则花大力气精心策划,力求做大、做透。如反映当地人间真情的纪实连载《花烛泪》(作者为晚报副刊部主任蔡康)在晚报刊登后,促成文中主人公郑涨钱与失散二十年的女儿团聚。宁波晚报为此又刊登了大特写《泪落姚城诉重逢》。至此,郑涨钱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再次引起了市民关注,也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大特写刊登的当天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把岳父从报上剪下来的40集“花烛泪”连载细读了一篇,顿觉感受与断断续续地看几篇大不一样,尤其是感到贯穿全文的普通人无私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决定重新刊登5万字的“花烛泪”,而且用5个版面一次登完。1996年4月15日,在重新刊登“花烛泪”时,我还特意让编辑加了编者按,希望能从这一故事中引出一场关于人间真情的讨论,并开辟了热线电话。此后我又围绕揭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这一主题,组织策划了相关的连续报道和读者讨论,一个月内晚报发表了16篇报道。此举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花烛泪”全文重新刊登后,在宁波市区近300个宁波晚报零售点,当天的宁波晚报不到晚上7时30分就售完,从15日晚上起至20日,宁波晚报编辑部热线电话铃声不断,读者纷纷诉说读后的感受,参加讨论的来信也有厚厚一迭。他们中多数人告诉说,自已是流着眼泪一气读完全文的。甬江新区外贸集运公司曾莉平来电说,她已看了两遍,不知流了多少泪,眼睛哭得红肿了。慈溪一位个体老板来电表示,如有单位把这一故事搬上荧屏,他愿提供赞助。镇海中学教师陈杰范来信说:“现在人间关系有点冷漠化趋向,谢谢晚报把如此感人的真人真事报道出来,这有如向社会注射了一支心灵清净剂。”有的读者看了“花烛泪”全文后,还10张20张地买下来赠人。宁波晚报采编人员这段时间带回来的信息是:满城都在说郑涨钱一家人的故事,亲朋好友、门诊部医生、病人、商场营业员、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必说,就连宁波市企业家协会年会上,不少事务缠身的厂长、经理就餐时也告诉我,他们花了近半天时间细读了全文,感慨万千。最后,宁波晚报有关花烛泪故事及其连续报道的部分内容被新华社等全国50余家传媒转载。上海《新闻记者》和中国新闻出版报详尽介绍了本报策划这组报道的经验。《花烛泪》连续报道还获得省好新闻二等奖。

  1998年12月3日,是造成2300余名乘客(多为甬沪两地居民)丧生的江亚轮爆炸沉船事故50周年纪念日。在我的全力支持下,晚报副刊部主任蔡康采访了当地20余位事故幸存者,推出了纪实连载《江亚轮》,以迄今为止最翔实的资料再现了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海难事故,讲述了当年遇险同胞舍生忘死、相互救助的动人故事,深刻揭露了当年国民党政府的昏庸腐败。纪念日到来时,经过我和有关部室一起策划,晚报还出资万元租轮船,组织一批幸存者赴遇难海域举行大型祭奠仪式,并作了详尽的现场报道,这在宁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举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抓办报的同时,我对晚报的发行、广告等经营工作也抓得很紧,经常给经营部门压重担、出点子。经营上大的决策,我都全程参与,并注重用好用足宁波日报社党委提出的“日稳晚发”政策,大胆探索搞活经营的新路子。

  对我来说,在晚报工作这8年,干得特别累,然而我感到累得快乐。这快乐伴随着晚报一年一年快速发展的轨迹而与日俱增。据《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统计,从第5年起,宁波晚报发行量、广告和利润指标就已经在全国地市一级晚报中名列前茅。至2002年,宁波晚报广告年收入8400万元(到款),是进入2002年全国媒介广告营业额百强的惟一一家地市级晚报(据国家工商局主办的《现代广告》第7期统计);发行量达27万份,市区创下平均每两户一份的订阅密度;年创利2740万元,累计创利已超过亿元。2000年,宁波晚报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此前,还曾被评为宁波市先进集体。至2002年,晚报共有50余件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省好新闻奖。在新闻出版署1997年和1998年举办的两次全国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宁波晚报分6)j以总分第三名和第六名的成绩荣获优胜奖。

  新岗位新起点

  2002年10月下旬,正当晚报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我因工作需要调离晚报,担任宁波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卸下了晚报一把手的重担,但我丝毫不放松。我把新岗位作为自己奉献新闻事业的新起点,积极协助日报总编辑为做强做大党报出谋划策,精心制订改版方案,认真组织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

  回宁波日报不久,正逢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按惯例,像宁波日报这样的地方媒体,是不能进十六大会场报道大会盛况的,会议期间只要转载好新华社电讯稿就行了。这样做保险是保险,但当地读者会感到不解渴,甚至会有距离感。如何拉近当地读者与十六大的距离?当时的宁波市海曙区委宣传部邹大鸣部长跟我联系,要求宁波日报在十六大召开期间,配合宣传十六大代表、海曙区公安分局刑警杨凌娜。我感到以杨凌娜当选十六大代表为契机,大力宣传这位全国英模固然可行,但让她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谈她在参加十六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可能更能吸引宁波的读者,也是宣传十六大的一种好形式。于是我与他商量并征求日报总编意见后,确定后者为报道基调,并派得力记者赴京协助杨凌娜完成“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这一连续报道任务,出发前还与有关部室负责人和赴京记者一起进行了具体策划。由于报道方案做得比较细致,事先拟定的主题和内容定位准确,再加上赴京协助杨凌娜的记者努力,十六大期间,这一专栏每天1篇,共刊发了9篇思想性、可读性较强的报道,受到市委主要领导和许多读者的好评。这组报道还荣获2003年度省飘萍新闻奖。世界第一长桥——宁波杭州湾大桥去年开工建设后,我组织强大阵容进行采访报道,亲自拟定报道主题,一气推出了12个整版的聚焦杭州湾大桥的系列专版,详尽介绍了杭州湾大桥给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致富带来的机遇,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好反响,市委宣传部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最近,我还组织策划了三十六版的纪念邓小平有关宁波帮指示发表20周年特刊。

  在调到日报工作后的不到两年时间,我协助日报总编精心策划、组织的贯彻十六大精神、“两会”、抗非典、推动民企新飞跃等重大主题、重要活动的报道不下15次。其中贯彻十六大报道精神和抗非典报道的成功经验,还被省报刊阅评组作了专题介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同行,做一名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当然,现在我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与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相比,无论是敬业精神、采访作风、职业素养,还是好新闻作品的档次、数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组织上和同行们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真让我受之有愧。我只能把这一荣誉看作是组织上和同志们对我的鞭策,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今后,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上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厚爱,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期望。

  谢谢大家。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不锈 不锈钢 工资 会议 简历 
 
稿源:   编辑: 陈冬冬
Copyright(@) 2001-2009 NBJX.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