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对外合作栏目 > 宁波会展 > 会展新闻 > 国内新闻 正文
架起中亚间经贸金桥 回顾第一届乌洽会
中国宁波网 2006-07-20 17:58:05

  中国宁波网讯 记得2001年乌洽会时,有一个新疆企业给乌洽会组委会赠送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亚金桥”四个大字。他的意思是说,乌洽会的举办为新疆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交往架设了一座金桥,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企业之间建立了经贸关系,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客观地讲,“中亚金桥”这四个大字,代表了众多外经贸企业的心声,也是历史给予乌洽会恰如其分的评价。

  今年9月1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乌洽会,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第十五届乌洽会即将来临之际,回顾乌洽会举办14年来走过的历程,不由得使我回想起1992年,我带领企业参加第一届乌洽会时的情景。

  14年前,即1992年,我正被派往一个国有外贸公司担任总经理、书记之职。由于国际市场变化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该企业当时正面临较大困难。是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第一轮改革开放的春潮正在全国上下涌动,大家学习了小平同志的讲话后,思想大为解放。为了开拓原苏联和东欧市场,在国务院的支持下,自治区决定举办乌洽会。

  为了响应自治区的号召,参加第一届乌洽会,也为了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派出了以公司副总经理带队的出访团组到哈萨克斯坦考察,聘请了翻译,积极寻找客户。在外活动期间,我们结识和邀请了一些中亚国家的朋友。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国内联系了区内外的一些企业,组织了一批中亚地区可能需要的商品、货单及价格清单,如羽绒服、瓷器、家电、电瓶等。我们还从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吸收了两名俄语专业的学生。第一届乌洽会召开时,我公司认购了三个标准展位,在公司内部进行了明确分工,组织了接待、谈判、展位、保障等小组,共接待了来自中亚各国六个代表团的二十多位客人。这样,在第一届乌洽会上,我公司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客商共签订了8份合同与协议。当时都是易货贸易合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份羽绒服换嘎斯-53自卸车的合同,是与一位叫依沙耶夫的吉尔吉斯客商签订的。我们与他本不认识,但他来到我们公司的展位前坐了很久,经过仔细观察和询问后,决定要我们公司展出的江苏东星的羽绒服,他提供24辆嘎斯-53自卸车。其它还有电瓶换钢材、设备换钢材或电解铜等。

  在乌洽会上,我们接待客人十分周到,请他们在乌鲁木齐观光、购物、吃饭、观看节目等。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企业、城市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记得有一位客人在看到乌鲁木齐繁华的景象和五彩的华灯以后,惊叹地说:“真像是在童话里一样!”当时我并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直到我后来赴哈萨克斯坦等国落实合同时,看到他们的城市、街道、商店及人们的生活时,才深深理解了这位客人惊叹的意义。

  第一届乌洽会时,博览中心还没有改扩建,新疆代表团都在人民会堂,而把主展馆让给了各省市来的代表团,我们公司的展位就在人民会堂宴会厅的下面。虽然我们当时不在主展馆,但还是有许多领导人先后到我们的展位参观,给予我们鼓励并提出希望。司马义·艾买提同志、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同志、宋汉良书记、金云辉副书记、李东辉副主席都先后来到过我们的展位。记得宋汉良书记到我们的展位时问我:“你们展出的商品都是哪里生产的呀?”我说:“我们遵照您‘东联西出’的指示把东部沿海的商品拿来向西出口,同时从独联体进口国内需要的商品。”宋书记听了以后连声说:“好啊!”。司马义·艾买提同志来到我们展位上时对我说:“我要尽可能多的组织一些地方产品出口。”金云辉副书记讲:“越是企业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很好地参加、利用好乌洽会这个桥梁,抓住机遇,开拓新的市场。”时隔14年了,这些领导同志的指示,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乌洽会召开前后,诸多区内外的生产企业找到我们,希望共同开拓中亚市场,他们甚至直接把钱打到我们公司的账户上,把样品送到我们公司来,如果做不成,再把钱和商品还给他们。这一切,都充分表达了企业利用乌洽会这样一个平台开拓中亚市场的迫切心情。

  乌洽会结束后,我立即派人前往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去与客户联系,督促合同的执行,并在阿拉木图设立了临时办事处。随后,我又率领出访团组到中亚国家回访客户,落实合同的执行。到达阿拉木图后,受到客户的热情接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之间的联系。直到现在都与一些客户保持着联系,例如现任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卡里木·马西莫夫的父亲,现在我们仍保持着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通过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进一步工作,又一次地确认和完善合同,并留下公司的工作人员深入工作。我返回乌市后,在年底前与吉尔吉斯斯坦客商签订的羽绒服换嘎斯-53自卸车和电瓶换钢材的两个合同都顺利地执行完毕。就在这一年,我所在的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

  时光流逝,第一届乌洽会到今年已经十四年过去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疆的不少企业与中亚各国的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在合作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我的工作在这期间也经过几次调动,由带领企业参加乌洽会到了具体组织乌洽会的岗位上。

  今年6月我再次率团出访中亚,当我时隔十四年再次来到中亚国家时,与1992年时已大为不同了。那时市场冷落、货架空空,现在市场繁荣,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其中大多是中国商品。我想,这其中不还是有乌洽会为开拓中亚市场做出的贡献吗?在哈萨克斯坦新都阿斯塔纳,我们参观了正在修建的横跨伊西姆河连接新旧市区的大桥,一个吉尔吉斯承包商在得知我们出访的目的后,郑重而不失风趣地对我说:‘我们是同行,都是建桥的,只是你们建的是另一种意义的桥,是连接中国和中亚各国人民友谊和经贸交往的桥梁。”

  十四年过去了,乌洽会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众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下,一届比一届办得好,正不断地为中亚各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将继续做出贡献。在第十五届乌洽会来临之际,回想这些经历,使我深刻理解了企业对乌洽会的中肯评价———“中亚金桥”。

  外经贸厅党组书记、乌洽会领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野

  稿源 国际商报 编辑: 季红梅